上半年外匯市場表現好於市場預期

“上半年,我國外匯市場有力有效應對外部衝擊風險,運行總體平穩。”在7月22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斌表示,外匯市場平穩運行,展現出較強韌性和活力,表現好於市場預期。

跨境資金延續淨流入

“我國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活動繼續保持活躍。”李斌說。外匯局公佈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涉外收支規模穩步增加。上半年,企業、個人等非銀行部門跨境收入和支出合計7.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0.4%,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銀行結匯和售匯規模合計2.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規模爲歷史同期次高。

我國跨境資金延續淨流入。上半年,企業、個人等非銀行部門跨境資金淨流入1273億美元,延續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的淨流入態勢。分項目看,上半年貨物貿易項下淨流入保持高位,外資總體淨增持境內股票和債券,服務貿易、外資企業利潤匯出平穩有序。

李斌表示,國內經濟保持穩中向好,將爲外匯市場穩定運行提供堅實支撐。我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國際收支自主平衡格局穩固。

我國外匯市場韌性不斷提升,應對外部衝擊能力增強。李斌介紹,從宏觀層面看,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不斷完善,匯率彈性增強,可以及時釋放外部壓力,促進供求平衡。從微觀層面看,企業匯率風險中性意識不斷提高,人民幣跨境交易穩步增長,上半年企業外匯套期保值比率、貨物貿易項下人民幣跨境收支佔比均達到30%左右,均爲歷史新高。外匯風險敞口降低,有助於市場保持理性交易。從政策層面看,外匯市場積累了比較豐富的逆週期調節經驗,也有豐富的政策工具儲備,外匯領域監管效能穩步提升,防範化解外部衝擊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

改革試點效果良好

記者瞭解到,《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深化跨境投融資外匯管理改革有關事宜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已於近日完成公開徵求意見。“這次改革將推廣到全國。”國家外匯管理局資本項目管理司司長肖勝回答經濟日報記者提問時介紹,《通知》包括投資、融資和支付等3個方面、9項措施,其中部分措施前期已經在部分地區進行試點,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具體看,第一個政策是便利科研機構接收境外資金,也就是“科匯通”,允許境內科研機構在銀行辦理基本信息登記後,即可接收境外匯入的資金並使用。肖勝介紹,前期,北京、合肥、武漢、深圳等16個城市實施“科匯通”試點,取得了良好效果。這次將會把改革的試點進一步推廣到全國,爲推動國際科研合作提供有效政策支持。

第二個政策是便利科創企業跨境融資。肖勝表示,這次改革將科創企業自主借用外債的額度統一提高到1000萬美元,部分依託“創新積分制”優中選優企業的便利化額度提升至2000萬美元。“這將進一步便利科創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有效支持科創企業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融資,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肖勝說。

第三個政策是便利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肖勝介紹,在前期試點基礎上,準備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取消外商直接投資境內再投資登記,便利外商投資企業將再投資資金直接劃轉至相關賬戶,減少企業的操作成本和資金的流轉時間,提高投資效率。

“目前,這個通知公開徵求意見的階段已經結束,我們正在抓緊梳理研究收集到的意見和建議,後續將在充分吸收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儘快正式發佈。”肖勝說。

人民幣資產吸引力上升

外匯局發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外資配置人民幣資產總體較爲穩定。外資投資人民幣債券規模上升,目前外資持有境內人民幣債券存量超過6000億美元,處於歷史較高水平。近期外資投資境內股票總體向好,上半年外資淨增持境內股票和基金101億美元,扭轉了過去兩年總體淨減持態勢。

“我們判斷,未來外資配置人民幣資產仍具有較穩定和可持續增長空間。”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賈寧認爲,目前境外投資者持有境內債券、股票的市值佔比約爲3%至4%,受多重積極因素支撐,預計外資仍會逐步增配人民幣資產。

經濟基本面穩健爲外資投資中國創造了穩定宏觀環境。賈寧表示,隨着擴內需政策效果顯現,經濟穩中向好態勢有望進一步鞏固。近期,多家國際投行表示看好中國發展機遇,將中國資產評級由中性上調至超配。

“金融市場高質量發展爲外資投資中國創造了良好政策環境。”賈寧說,我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完善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機制,拓展投資渠道、優化投資環境,外資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的便利性明顯提升。同時,我國已建成比較齊全和有深度的金融市場體系,債券、股票市場的市值均位居全球第二,金融產品豐富、流動性強,爲外資配置人民幣資產提供了多樣化選擇。

此外,全球資產多元化配置需求爲外資投資中國創造了良好發展機遇。近年來,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而人民幣資產在全球範圍內具有比較獨立的收益表現,已成爲全球投資者分散風險的重要資產和增厚收益的重要配置標的。賈寧表示,總體看,隨着我國金融改革開放持續推進,境內金融市場將進一步融入國際金融體系,人民幣資產將更具吸引力。(經濟日報記者 陳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