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灣海底隧道採「這一撇」掘進及空推 貫通讓人期待

廣東汕頭灣海底隧道這一撇貫通讓人期待。(大陸央視)

廣東汕頭灣海底隧道這一撇貫通讓人期待。(大陸央視)

廣東汕頭灣海底隧道這一撇貫通讓人期待。(大陸央視)

廣東汕頭灣海底隧道這一撇貫通讓人期待。(大陸央視)

大陸央視報導,南海東北部,廣東省汕頭灣海域之下,是中國大陸首座設計時速350公里的大直徑海底高鐵隧道——汕汕高鐵汕頭灣海底隧道「永平號」盾構機完成的一場爲期4年「穿越之旅」。

汕頭灣海底隧道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汕頭灣內,是汕汕高鐵全線控制性工程,隧道全長9781米,其中穿越汕頭灣海底段2158米採用這一「撇」掘進及空推,盾構機刀盤開挖直徑14.57米,是目前最大直徑高鐵海底盾構隧道。

從2016年初編制設計方案,至2019年8月,歷時三年半,隧道方案被認爲可有效規避颱風威脅、且抗震性能優於地面結構,營運服役期間可降低影響海洋環境及航道。

從此,汕汕高鐵汕頭灣海底隧道「這一撇」,呈東北至西南走向斜跨汕頭灣,連接起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

汕汕高鐵起自廣汕鐵路汕尾站,終至廣梅汕鐵路汕頭站,正線全長約162公里,設7座車站。建成通車後,從汕頭至廣州將縮短至1.5-2小時,對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具重要意義。

汕汕高鐵汕頭灣海底隧道海底段,承受海底深處超高水壓。建設過程面臨高烈度地震區穿越密集斷層破碎帶、海域高水壓、海域高等級侵蝕性環境、和工程地質條件複雜等世界級難題;這裡隧道大部分位於高水壓風險區域,最大水壓可達0.985兆帕,水在強壓力下,可形成高達98.5米水柱。

隧道在8度高烈度地震區,穿越17條斷層破碎帶,其中8條爲活動斷層,爲大陸鐵路水下隧道之最。

在地震及斷層蠕滑條件下,控制防範隧道結構開裂、錯臺、滲漏水、涌水突泥甚至海水倒灌等風險成爲重中之重。

隧道先後穿越淤泥、淤泥質黏土等軟土地層、淤泥與花崗岩極軟極硬不均地層、風化不同軟硬不均地層及全斷面極硬弱風化花崗岩地層。

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汕汕高鐵項目隧道專業主管總工程師孟慶餘表示,針對海域高水壓和海域高等級侵蝕性環境,設計建議針對地震及斷層不利影響,優化防排水理念、創新防排水技術方案,採用限排降壓等技術手段確保隧道結構安全、防水可靠、營運成本可控;通過系統性抗侵蝕方案,諸如提高結構抗裂標準、優化混凝土配比及摻加劑、創新高標號混凝土現澆及養護方案、細化構件防腐處理工藝。

值得一提的,還有「永平號」泥水平衡常壓換刀盾構機。滾刀刀間距由傳統100毫米壓縮至90毫米,可有效磨碎岩石,提高掘進效率。盾構機刀盤具備常壓換刀功能,開口率28.5%,共配備42把滾刀共80刃,全部具備滾動檢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