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的“大衆化”困境:消費者爲何不滿

一直在中國市場順風順水的山姆,最近陷入到了巨大的爭議當中。

很多消費者在網上吐槽,給山姆付了幾百塊錢的年費才能進去買東西,但是山姆卻給我那些在街頭巷尾夫妻老婆店都能買到的普通產品。

消費者主要吐槽的就是像好麗友、衛龍、溜溜梅、盼盼這樣的大衆化品牌,現在充斥在山姆的貨架當中。這件事情在社交平臺上鬧得沸沸揚揚,很多人都覺得山姆的產品力是不是不如以往了。

這篇文章,我給大家分析對這次山姆事件的觀察。我的核心觀點是,山姆這次確實錯的厲害,但是山姆做錯的地方並不在於很多人所說的品控問題。

山姆的主要問題是,不懂消費者的心理,對於品牌定位的意識幾乎等於零。

具體來說,山姆根本沒有意識到,它合作的這些大衆化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不高,對山姆來說是徹底的品牌負資產。

在山姆會員心目中,這是一箇中國少有的要付費才能進門買東西的超市,每年付的幾百塊錢年費,連個折扣券都沒有,就是個進場的憑證。

這樣的超市一定是品質的代表。如果你在消費者心目中是一個代表品質的品牌,你就必須要非常小心的去維護品牌信任。

所有對品牌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你是一個什麼檔次的品牌,基本上就取決於你跟誰站在一起。

舉一個其他領域的例子:爲什麼老鋪黃金作爲一個黃金品牌,千方百計要把門店開在奢侈品品牌旁邊,而不會開在像什麼周大生、週六福這些普通金店的隔壁。

背後的原因很簡單,老鋪黃金希望大家對它的品牌認知是和奢侈品相關的,而不是和普通金店相關的。

類似例子在商業和生活中比比皆是,你跟誰站在一起,決定了你是什麼檔次的品牌。

對於山姆會員店來說,它在消費者心目中是代表中高端的。但今天居然大量跟這些大衆化、甚是比較下沉的品牌進行聯名合作——這樣是在自毀長城,讓消費者覺得low了。

第一印象出錯了之後,山姆所做的事情在消費者心目中都是錯的。

例如說山姆跟好麗友的合作聯名款,山姆辯解稱在減糖上做了很大的努力,減糖了80%,比其他渠道賣的類似巧克力派,糖分更低。

但是消費者顯然不買賬,因爲吃上去還是甜的。我開始對你產生了不滿,你的解釋,在我看來都是藉口而已。

另外,山姆跟溜溜梅合作了一款智利西梅,而這個產品在和溜溜梅合作之前,山姆是跟一個海外品牌合作的。

你從進口品牌的合作款變成了溜溜梅合作款,大家心目中就會覺得你品質一定下降了。山姆可以給大家解釋說,實際上西梅本身的產品質量沒有發生太大變化,成分上還是100%西梅,並沒有放入添加劑。

但是換了品牌之後,給人的平替感和廉價感,和之前使用的進口品牌相比,就要強烈許多了。

山姆會員店每年在中國收入超過1000億元,是最近幾年碩果僅存、仍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外國品牌。

山姆能夠走到今天,一路靠的都是選品能力。在選品這件事情上我是不太相信,山姆最近半年就突然水平顯著下降。

但山姆更大的問題是在於,他並不知道自己能夠走到今天,除了產品本身之外,也受益於他在消費者心中打造的這個進口超市、會員超市的高端品牌形象。

進口產品,是山姆贏得大衆口碑的重要方式。例如說三文魚、鱈魚、牛肉、牛排,這些產品都是山姆有口皆碑的進口產品。

這些高質量的進口產品,得益於山姆背靠他的母公司沃爾瑪。沃爾瑪作爲全世界最大的超市集團,在全球範圍內都有非常強的供應鏈採購能力。

隨着山姆在中國的業務越來越大,山姆必須要不斷增強自己的第二類產品,也就是和全球化產品對應的,本地化產品。

大家可以想象,山姆作爲一個從美國來的超市,美國消費者是不會吃什麼什麼辣條魔芋條之類的食品的。

但是在中國,消費者在味蕾上的追求又高於美國人。因此山姆就必須要爲我們中國消費者對於美食的追求,去打磨更多本地化的產品。

打造本地化產品的過程當中,山姆就必須要去選擇本地的合作方。

爲什麼山姆選了這麼多的大衆化品牌作爲他的合作方呢?某種程度我是能理解的。

在食品行業當中,這些大衆化品牌,雖然他們的品牌形象不怎麼樣,但畢竟銷售額擺在那裡,這些品牌都算大公司。

在食品行業當中,大公司的供應鏈生產能力,普遍來說確實是要比中小型品牌是要更強的。

像衛龍、盼盼這樣的企業,實際上並不是沒有生產高品質產品的能力,他們的供應鏈能力都比較完善。

他們選擇去走大衆化甚至低端的路線,是因爲他們要服務的是中國的14億消費者。中國市場幅員廣闊,很多消費者對食品的需求,還遠遠沒有達到山姆會員店消費者要求的水平。

對於很多人來說,食品價格便宜、方便購買還是第一位的。

在這種情況下,像衛龍和盼盼這樣的品牌,他們的主推品自然就是服務最廣闊人羣的大衆化產品,這也使得他們的品牌調性不高。

對於山姆會員店來說,他所服務的人羣並不是全中國14億人。

山姆發展到今天,他在中國真正辦卡的消費者,實際上也就在1000萬左右。畢竟,每年願意付幾百塊獲得一個進場門票的消費者,在中國的數量也沒有那麼多。1000萬會員,還不到中國人口的1%。

在中國從事投資和商業趨勢的研究工作,我經常抱有敬畏之心。這個敬畏之心在於,不要把個人的偏好變成了我對中國廣闊市場的整體認知。

山姆會員店所服務的消費者好像在社交平臺上比比皆是,但實際上它佔整個中國人口還不到1%。

這次山姆出現這麼大的問題,就在於它並不理解這一點。

山姆的管理層並不知道,這1%的中國人去辦他的會員卡,就是不希望吃到這些大衆化品牌的產品。

哪怕山姆非常努力解釋,跟這些低端品牌合作的時候,配方已經更改了,已經減少了很多糖分和添加劑,大家看到這些品牌的名字就是會覺得不爽。

消費者付這個錢,不是來購買這些品牌的。

這一次大家詬病最多的品牌,其實反而是山姆合作的本土品牌當中體量比較大、規模比較大的。反而是很多山姆合作款中的小衆品牌,大家反而沒有那麼大的意見。

我在購買山姆的意麪、煎餃,還有其他產品的時候,我發現山姆在很多類目上,會跟一些相對小衆,名氣沒有那麼大的品牌進行聯名合作。

這些品牌影響力沒那麼大,大家覺得有一些小衆的感覺。山姆幫你挖掘出來推薦給到你,大家不會對這些小衆品牌聯名產生什麼意見。

這是非常有意思的消費者心理。消費者會覺得這些小衆品牌,本來我在其他地方也沒有挖掘出來,山姆把它挖掘出來推薦給我,我感謝山姆的努力。

但是那些大衆品牌它隨處可得,你還要推給我,那我覺得你是在糊弄人。

實際上,大品牌的供應鏈實力普遍來說,大概率會強於這些中小型品牌。

他們推出的產品之所以低端,之所以下沉,沒有做高端定位,並不是因爲他們的供應鏈能力做不出好產品,而是因爲剛剛我分析的,這些大衆化品牌,他要服務中國廣闊的市場。

在很多的消費品領域當中,現在國產品牌的實力都已經遠超海外品牌了。例如說手機、電動車,更不用說像大疆和安克這些已經馳騁海外,在歐美市場都已經奠定高端地位的國產品牌。

我多次分享過,這個時代是中國國產品牌崛起的大時代。

很多消費者,在大部分的領域裡,不會再對海外品牌抱有濾鏡了。但是在這樣的一個趨勢當中,山姆似乎是一個異類。

山姆還是憑藉着自己的美國品牌屬性,全球選品、海外進口這些關鍵詞,一路贏得很多消費者的喜愛。

背後的原因,我認爲也非常清晰,就在於山姆所從事的領域是在食品。

我們中國強大的供應鏈,更多是在工業、製造業這些生產的領域當中。食品領域,跟農業和安全這樣的關鍵詞更加相關。

很多消費者都會記得,十幾年前還有三鹿奶粉這樣的事件。所以現在很多山姆會員,去山姆依然會重點購買奶粉和牛奶這樣的產品。

很多國產食品品牌,在安全性上給人的印象難以放心。

這次的事情會發酵得如此強烈,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消費者對於國產的食品品牌,不像大部分領域一樣,依然信任度依然比較低。

所以寫到這裡,也想聽一下大家的意見,我們中國本土的食品品牌什麼時候才能讓消費者更加放心呢?大家覺得這一天的距離還會遙遠嗎?

雖然我並不認爲此次事件的發生,就代表山姆的選品能力已經快速下降。但是山姆未來的選品優勢,確實也面臨着被本土超市逐步接近的風險。

山姆選品未來最大的難點,在於衆口難調。

大家知道,山姆作爲一個倉儲型的超市,它的打法是極致爆款。每一個爆款,它會進行大量的採購,因此可以壓低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山姆超市雖然門店空間很大,實際上它所容納的產品數量是顯著少於傳統超市的。

一個傳統超市大賣場,大約有1萬個產品SKU。而在山姆這麼大的倉儲超市裡面,只有4000款sku。

因爲對於山姆來說,他需要精益求精。認爲不達標的產品,他會主動將這些產品下架。

所以最近有不少的用戶,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會發現喜歡的產品被山姆下架了。舉個例子,我很喜歡山姆有一款產品叫越南火車頭河粉,這款產品本來是不斷復購的。但是最近半年,這款產品卻被下架了,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類似體驗。

爲什麼山姆要這麼做?就是因爲它在售的產品數量非常有限。不是最多人喜歡的產品,它就要不斷地更迭和淘汰。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的偏好沒有辦法得到滿足,使得衆口難調。

山姆是不可能都滿足到所有人的需求的,因爲中國跟美國完全不一樣。美國人對吃飯的要求比較簡單,他們就吃披薩、漢堡、牛排就可以了。但我們中國人對吃的要求要豐富很多,甚至每個人喜歡的口味都不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山姆的這種少量產品,但是每個產品都希望做成爆款的商業模式,未來隨着門店越來越多,接觸的消費者越來越多,他要實現這一點的難度也會越來越高。

在我看來,這是山姆未來在選品上,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

關於山姆超市,和中國的零售行業更多的趨勢討論,在文章裡沒有辦法一一展開,我們會放在社羣裡繼續討論。社羣裡我還會跟大家互動答疑,去回答大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