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盡頭是星河

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陳亮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也吹進了我的家鄉——江西省瑞昌市樂園鄉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作爲20世紀80年代初出生的我,親身經歷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遷。40年彈指一揮間,我從一個懵懂孩童成長爲省城一名人民教師,而我的家鄉,也在時代的浪潮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鐫刻在我的記憶裡,更融入了贛鄱大地的蓬勃發展中。

從“黑白電視”到“智慧鄉村”

小時候,全村只有村長家有一臺黑白電視機。每到夏夜,吃完晚飯,村長愛人就會把電視機搬到院子裡,大家圍坐在一起,然後不停旋轉那高高架起的自制“天線”,直到可以看到模糊的圖像,聲音也清晰了,那是一天中小夥伴們最開心的時候。《新白娘子傳奇》《包青天》《西遊記》《白眉大俠》成了我們最珍貴的精神食糧。

如今,彩色大電視早已成爲家家戶戶的標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也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村口的智慧路燈上,“和美鄉村”四個大字熠熠生輝,光伏板在月光下泛着銀光,5G基站的信號覆蓋全村。當年全村人圍看的“寶匣子”,如今正通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向山裡娃娃傳授知識。家鄉,正以嶄新的姿態擁抱數字時代。

從“泥濘土路”到“四通八達”

記憶中的家鄉,只有一條坑坑窪窪的土路。雨天時,泥漿沒過腳踝,每走一步都像是在和大地拔河;晴天時,車子一過,塵土飛揚,彷彿颳起了一場小型沙塵暴。進一趟縣城,要在山路上顛簸三個多小時,顛得人頭暈眼花。我在縣一中讀高中時,常常因爲交通不便,一個學期纔回家一兩次。最難忘的是回家的路上還有一座大山,遇到下雪天,車子無法通行,只能下車翻山越嶺。寒風刺骨,山高林深,那段艱難的路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

如今,家鄉的交通早已煥然一新。柏油馬路通到了家門口,公交車開進了村裡,村民們再也不用爲出行發愁。一條正在建設的高速公路穿山而過,未來從省城南昌到家鄉的路程將縮短到兩個小時以內。交通的便利,不僅拉近了城鄉的距離,更爲家鄉鋪就了一條通向繁榮與希望的康莊大道。

從“補鍋匠”到“新農人”

我家世代務農,祖父是遠近聞名的補鍋匠。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農村家家戶戶燒飯都用竈頭和鐵鍋,鍋破了補,補了又破,補鍋的行當因此紅極一時。農閒時節,祖父總是挑着擔子走村串戶,叮叮噹噹的補鍋聲伴隨着他的腳步,迴盪在鄉間的小路上。即便如此,一家人依然過着緊巴巴的日子。父親小時候,一年四季只有一雙單布鞋,下雨下雪天捨不得穿,只能赤着腳在泥濘和冰雪中奔跑,那段艱辛的歲月至今讓人心酸。

如今,我成爲省城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師,我的兄弟姐妹們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各自成家立業,生活安定而富足。家鄉的年輕人也不再侷限於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有的成爲新型職業農民,用科技賦能農業;有的投身鄉村旅遊,將家鄉的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還有的通過電商平臺,把家鄉的土特產銷往全國各地,讓山裡的味道走向更遠的地方。家鄉,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當夜幕降臨,村口的智慧路燈悄然亮起,我站在老家樓房的陽臺上,望着遠處光伏板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銀輝,彷彿一片靜謐的星河灑落人間。村頭那棵老樟樹,年輪裡不僅刻錄着脫貧攻堅的艱辛印記,更鐫刻着鄉村振興的希望密碼——它見證着這片土地的變遷,也昭示着:當鄉愁與夢想交織,傳統與現代交融,家鄉的每一步前行,都在書寫着屬於這個時代的嶄新篇章。山路盡頭是星河,而家鄉的未來,正如這星河般璀璨明亮。(作者爲江西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