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只有在優秀的人那裡才能更加熠熠生輝
善良只有在優秀的人那裡才能更加熠熠生輝。這句話還是很有幾分道理的。一個善良的人如果遇見不優秀者,會連基本的尊重都無法得到保全;自身沒有實力的人,其善良反而會被認爲是愚蠢軟弱,而他們出於善良本心做出的那些奉獻與付出,則會被悉數無視,無人看見,無人體恤,甚而會被不懷好意地利用。
看過一篇文章,分析人類社會進化一定階段以後的一些重要特徵,作者說,隨着現代工業社會時代的來臨,快速商品化、科技化的時代環境逐漸消除了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之間的界限,也消弭了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之間的差異,從而使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需要,大規模地轉化爲單獨個人本能的需要。在這種環境下,個體不得不按照符合社會整體環境的整體主義要求來塑造自己,進而使單一個體的人,逐漸變成了同一思想的、被控制的、毫無反抗能力的工具人。也正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之下,新聞傳媒變得異常發達,並以前所未有的信息方式全面侵佔大衆的心理意識。
環境使原本就單薄的人,進一步喪失了獨立判斷的能力,喪失了否定、批判、反駁的能力,喪失了清醒面對自己真實需要的能力,喪失了拒絕從衆,並堅持自我真實個性的能力,繼而成爲思想僵化、毫無創造力和判斷力的“單面人”。這樣的存在狀態,人們不自覺地逐漸圍攏和聚集在權威、政治、經濟、媒介周圍,受這些因素的影響,被它們所擺佈。
而當社會整體只宣揚成功論、精英主義、名利、地位、聲望等因素時,每一個人都不知不覺地加入到了這一場不見硝煙卻註定是你死我活的爭奪和競爭中,人生目標就此變成了爭奪那爲數不多的資源、名望、地位、財富,以及時代中的“一席之地”。在這樣的爭奪和競爭中,人性中原本的善良、美好、純粹,逐漸喪失殆盡。
在這樣的背景下,面對得失,人們開始只相信個人實力,認爲只有具備一定實力的人,才能夠強大到碾壓他人,纔會有機會釋放出自己天性中的善良。可是普世俗語皆稱: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即:惡貫滿盈者往往名利雙收,善良純粹者卻悉數窮困窘迫,屢被打壓湮沒。正如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所陳述的那樣:小人牽着大師,大師牽着歷史。小人把繩索一抖,於是大師和歷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其實還是有點絕對化傾向。我更願意接受這樣一種說法,在現代人羣中,確實可以從善與惡兩端劃分人的主體性格。因爲環境際遇,個性特徵等原因,有人性格以善爲主體,以善爲主體性格的人,任何情況下,其言行都透着光輝與坦誠。與之親近者,無不深受感染而心安;進而卸下防備、計謀、包袱,坦誠相待。也有人的性格以惡爲主體,以惡爲主體性格的人,任何情形下,其言行舉止皆欲奪人上風,總希望自己佔據主動;小動作不斷,擅以歪風邪念取勝。
善良而不善識人者,極易被人性惡者之假象與伎倆矇蔽,落入圈套之中。但有一點需要強調,不管是心軟還是礙於面子情分,但凡是縱容他人的惡行,都算不上善良,是蠢。共識是無奈的,現實更難修改。回溯古往今來,絕大多數是小人得志,而君子伏櫪。向來皆“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現實如此,倘若實力不濟,則自己的善良和才能就會淪爲魚肉,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