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濟時雨”解了農田“渴”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8日訊“今年‘三夏’期間,我們投入收割機630餘臺、大馬力播種機械675臺套,完成小麥搶收近60萬畝、玉米播種50餘萬畝,確保了夏糧顆粒歸倉、秋糧不誤農時。”近日,濟寧市供銷社總經濟師金城介紹,專業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不僅爲“三夏”生產“減負”,更爲鄉村振興賦能。

濟寧是農業大市,耕地面積752.96萬畝,約佔全省總耕地面積的8%,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500萬畝左右,守好“糧袋子”,端穩“金飯碗”意義重大。面對“誰來種地、怎麼種好地”的時代難題,濟寧市創新打造“濟時雨”農業社會化服務品牌,構建起覆蓋全程、便捷高效的全鏈條爲農服務體系,滋潤着千里沃野、萬畝良田。

“一張網”提供全流程服務

走進鄒城孟子湖爲農服務中心,山東匡衡湖智慧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功良的手機後臺實時跳動着13個鎮級服務站、61個村級服務點的農資配送軌跡。“通過集中採購和減少中間環節,幫助農戶降低約15%的生產成本。”陳功良邊輕點屏幕邊介紹,去年公司共完成全託管7.77萬畝,通過推廣小麥精量複式條播機,託管區小麥平均畝產達655公斤,比平均畝產高8%。

濟寧市供銷社持續推進涉農資源統籌整合和爲農服務中心建設,全市101處爲農服務中心星羅棋佈,以“一點多能、一網多用”串聯起“耕、種、管、收、加、儲、銷”全程服務鏈,縣、鎮、村三級流通網絡徹底打通農產品出村“最初一公里”與日用品下鄉“最後一公里”。

“破解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難題,必須變‘單打獨鬥’爲‘握指成拳’。”濟寧市供銷社理事會副主任羅明穎介紹,通過組建農業社會化服務聯盟,在整合飛防、農機、烘乾、農資等資源的基礎上,把政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緊密地連接起來,最終實現信息共享、優勢互補、抱團發展。

從“補丁田”到“大田”的轉變

“濟時雨”讓金鄉縣馬廟鎮孟鋪村的村民從千百年來沿習的種地模式中“解放”了出來。過去全村362戶村民承包的2270畝地,被分割成1080塊“補丁田”分散在村各處。“收割機掉頭都難,種不好種,收不好收,年輕人更願意外出打工。”孟鋪村黨支部書記孟凡周的話語中透出種糧人的無奈。

爲徹底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馬廟鎮在“黨支部+合作社”發展思路的引領下,推行“一戶一田”改革。通過土地置換、流轉、託管三種方式,在不調整、不變更農民家庭農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將零散地塊整合爲382塊平均7.5畝的“大田”,實現“一降四增”的轉變。數據的背後,是黨建聯建、村社共建模式下資源整合帶來的好處,更是“小田並大田”模式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向“土地股份合作+全程託管服務”的生動實踐。

“黑科技”耕出“智慧田”

在匡衡湖智慧農業服務公司的飛防調度中心,電子地圖上120架無人機正對29.8萬畝農田開展統防統治。“精準施藥讓農藥利用率提高15%,有效應對了赤黴病、條鏽病、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陳功良表示,公司圍繞農業生產各環節,打造集土地託管、病蟲害防治、無人機防治等服務於一體的智慧農業服務體系,平均減少糧食損失10-15%。

“‘智能配肥’實行‘工廠—農戶’直供模式,省去了中間流通環節,每袋化肥價格比市場價低約10%,幫助農民每年節省化肥投入300多萬元。”金鄉縣供銷社理事會副主任韓洪波介紹,爲了進一步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縣級基層智能配肥站將土壤檢測、配方制定、肥料生產、經營服務、農民施肥有機結合,把專家、廠家、商家、農家“四家”融爲一體,做到配方肥質量可追溯。

在金鄉縣17萬畝託管示範區,依託“數智供銷”平臺實時監測墒情,專業人員、“土專家”“田秀才”組成技術服務隊伍提供在線指導,“手機種地”成爲田間地頭的新“風景”。展望“智慧農業”發展的新路徑,韓洪波表示,將加快建設數智供銷平臺,進一步完善網絡,提升服務能力,助力農民增收。

金融“活水”破解資金難

“農擔公司提供的糧食全產業鏈貸款解決了我們的資金問題,讓我的夢想變成了現實。”陳功良介紹,他們爭取到省農擔公司授信4000萬元,成爲全國首筆糧食全產業鏈授信貸款項目。

“無論是糧食安全的保障,還是農業產業的升級,都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澆灌。”羅明穎表示,濟寧市政府持續深化“供銀擔企”合作,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累計獲得銀行、農擔授信及貸款2億元,推出“產業集羣貸”“託管經營貸”等產品,引導金融資本更多地支持“濟時雨”爲農服務體系建設。

從夏糧後期田管到顆粒歸倉,從農資配送到生產託管,從“靠天吃飯”到“雲端種地”,“濟時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深刻改變着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澆灌着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閃電新聞記者 杜宗浞 通訊員 宋儀凱 趙文姝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