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營中院助400餘名企業職工解決“煩薪事”

法治日報記者 梁平妮

“企業欠付的工資、社保等已經到位,給職工爭取到了最大利益,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好的結果,生活各方面都有着落了。”6月19日,山東省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五庭法官隋憲貞、法官助理王玉蘭對東營市工藝美術公司(以下簡稱工藝美術公司)破產清算案件中原企業職工霍玉香、劉軍偉進行回訪時,兩人表達了對法院工作的感謝。

《法治日報》記者瞭解到,工藝美術公司系集體企業,本應完成的改制因歷史原因擱淺,440餘名職工權益受損,引發多起集體訪事件。爲妥善化解歷史遺留問題,東營中院依法裁定受理工藝美術公司破產清算案件,在法律框架內整合各項政策規定,以法治化處理路徑幫助職工解決了“煩薪事”。

“400餘名職工背後是400餘家燈火。工藝美術公司停業25年,時間跨度大,遺留問題多,敏感因素強。能否妥善處理好民生問題是破題的關鍵。”隋憲貞回憶當時的情形如是說。

東營中院以“聯”爲基礎,以“動”爲要義,依託實質化運行的府院聯動機制,統籌解決破產程序推進中的疑難問題。實踐中,東營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人社、自然資源、醫保、信訪、公安、財政等部門組成清算組,協調各成員在職責範圍內依法履職盡責,東營中院抽調精幹力量組成合議庭,並引入專司勞動爭議案件的法官作爲“外援”。

“該公司曾因火災導致檔案缺乏連貫性,再加之知情人員離崗離世,給職工身份和權益認定帶來極大困難。”東營市工信局工作人員坦言。

職工身份認定和職工債權審覈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環節。清算組以“職工不漏查一人,職工權益不漏查一項”爲原則,管理層質詢30餘次,外調檔案130餘份,人社醫保系統查詢160餘次,認定方案先後修正10餘次,耗時20余月,最終形成各方高度認可的職工身份和職工權益認定方案,並將長期欠繳社保產生的鉅額滯納金參照稅款滯納金列入普通債權。

最大限度歸集破產企業財產,最大限度實現破產財產變現,才能最大限度保障職工合法權益。東營中院指導清算組清產覈資,摸清家底。對於員工佔用、租戶搭建等導致權屬不清的情況,逐戶走訪或訴訟清退,對企業所屬財產做到“應追盡追”。

坐落於劃撥用地的一棟年久失修的辦公樓是工藝美術公司僅存的有價值資產。在破產財產最大化歸集的基礎上,如何實現最大化變現又是要面臨的難題。各方積極探索資產處置路徑,最終確定通過市場化運作與政策性工具創新的雙輪驅動模式,將劃撥土地和地上資產一併拍賣,提升資產價值。政府相關部門多渠道開展意向競買人招募工作,配套優惠政策支持,成功促成破產財產競拍成交。最終,125名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補繳成功,14名職工順利辦理了退休手續,87名職工實現靈活就業,生動詮釋了民生共保、利益共贏。

在該案的辦理中,東營中院在破產審判中自覺融入社會治理,跳出“辦理”看“治理”,創新府院聯動模式,通過破產清算程序,告別了“殭屍企業”,一攬子兌現了400餘名職工權益,構建了社會化治理和實質化共贏新範式。

“民聲連着民生,將民生願景變爲幸福實景,需要司法的智慧和司法的耐力。破產程序中,我們需要聚焦與羣衆息息相關的薪酬、就業、醫療、養老等‘關鍵小事’,也需要凝聚共治的合力。以‘如我在訴’意識,將羣衆的難事當成自己的家事來辦,以司法之力繪就爲民畫卷。”東營中院黨組書記、院長趙國濱說。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