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心靈愈站|高中男生如何從厭學到重拾自信 心理專家:家長巧用“邊界陪伴法”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8日訊李女士(化名)至今記得兒子中考失利後把自己鎖進房間的那個下午——曾經的優等生離重點高中差15 分,而身爲20年教齡的初中老師,她第一次在辦公室與同事聊起孩子升學時紅了眼眶。更讓她崩潰的是,高一兒子開始房門緊閉、作業敷衍、牴觸溝通,甚至喊出“你就沒管過我”。然而,當她放下“講道理”的教育執念,用“邊界陪伴法”重塑親子關係後,兒子不僅重返校園正軌,更在日記本寫下“體育學院”的高考目標。

圖片與本文無關

鈕釦家庭教育心理諮詢師李玉萍通過專業分析發現,李女士初期教育存在三重誤區:

成績至上的情感忽視:聚焦分數批評,忽視“考砸後孩子是否受挫”的心理需求;

以愛爲名的控制行爲:搶籃球、摔卷子等行爲,將“爲你好”異化爲情感暴力;

雙重標準的矛盾教育:一邊指責孩子玩遊戲,自己卻刷短視頻到深夜,削弱教育說服力。

李玉萍老師提出“邊界效應”理論:教育需如溫室,既要有接納情緒的“透光玻璃”,也要有建立規則的“堅固框架”。

【溝通重塑:三明治法則替代指責】肯定事實:“媽媽發現你這次數學選擇題正確率提高了”,具體建議:“如果大題多寫一步解題過程,分數能再漲10分”,正向鼓勵:“你整理的錯題本特別清晰,繼續用肯定有效”。

【自主培養:有限選擇權下放】將“必須先寫作業”改爲:“今晚先攻克數學還是英語?”“學習45分鐘後,想休息10分鐘還是吃點水果?”

【規則建立:契約式管理】母子共同制定《家庭公約》:電子設備:學習日2小時(超時次日扣減30分鐘);獎勵機制:連續一週達標可兌換“週末籃球局”;執行原則:事前討論→事中提醒→事後堅決兌現。四大科學療愈策略激活孩子內在成長驅力,讓“躺平少年”重燃向上動力:行動替代說教,李女士報名社區籃球班,故意在運球時頻頻失誤,兒子從嘲笑到主動示範:“媽,要用手腕發力!”如今每週三“籃球日”成固定儀式,兒子更因當“教練”主動研究戰術,成績回升顯著。心理學依據: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合作互動中孩子易展現潛能。

【自然結果法則:讓辣條“教會”孩子吃飯】兒子沉迷垃圾食品時,李女士不再嘮叨,只准備家常菜。餓到半夜翻冰箱的他,最終主動走進廚房:“媽,明天我幫你擇菜。”

【反向激勵法:“考零分”賭約喚醒興趣】數學考前,李女士與兒子打賭:“考零分就替你寫一週作業。”爲精準避坑,兒子翻爛課本整理錯題,首次“零分計劃”竟考42分。他撓頭笑:“越想考砸,對的題越多!”

【小勝利機制:闖關遊戲重建自信】設計階梯任務:背5個單詞=15分鐘遊戲、整理1份錯題本=1杯奶茶、連續3天按時作業=週末打球;當兒子解出難題興奮講解時,李女士故意“裝不懂”:“這裡爲什麼要這樣算?”孩子急得反覆推演,眼中重燃光彩。

(本文系真實案例,文中人物均爲化名,請勿對號入座。)

閃電新聞記者 郝彬潔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