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con India!印度力拚半導體自主化 7.6兆盧比打造全球新供應鏈樞紐
▲印度總理莫迪強調,印度必須在半導體產業佔有一席之地。(圖/翻攝自X/莫迪,下同)
記者陳弘修/綜合報導
印度總理莫迪近日在「Semicon India」大會上宣示,印度半導體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正快速追趕,目標在 2025 年底前啓動商用晶片生產,併成爲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他強調,晶片將是數位時代的鑽石,印度必須在這場產業革命中佔有一席之地。
印度在 2021 年正式啓動「印度半導體使命」(India Semiconductor Mission, ISM),規模達 7.6 兆盧比(約 910 億美元),提供高達 50% 的資金補助,涵蓋晶圓製造、顯示器、化合物半導體與封裝測試(ATMP)等領域。政府同時推動「設計連結激勵計劃」(DLI),扶植無晶圓設計(fabless)新創,並培養更多本土工程師,形成從設計到製造的完整產業鏈。
截至目前,印度政策帶動效應逐漸浮現,已覈准 10 項半導體投資專案,總額達 1.6 兆盧比(約 190 億美元),分佈於 6 個邦。美國記憶體大廠美光(Micron)選定在古吉拉特邦建設大型封測廠,預計 2025 年投產。印度塔塔集團則與臺灣力積電(PSMC)合作,在多雷拉(Dholera)設立晶圓廠,投資規模達 9,100 億盧比(約 110 億美元),這是印度邁向前端製造的重要一步。
除了外資合作,印度也善用其龐大設計人才優勢。全球約兩成晶片設計工程師來自印度,長期爲跨國企業提供研發支援。如今在 ISM 與 DLI 計劃推動下,班加羅爾、諾伊達等地相繼設立 3 奈米設計中心,進一步推動高階晶片研發。同時,「從晶片到新創」(Chips to Startup, C2S)計劃培訓上萬名工程師,強化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與嵌入式系統設計能力,確保人才供應鏈不斷線。
不過,印度的挑戰仍十分嚴峻。先前在會場亮相的「Vikram3201」處理器,僅具備 180 奈米制程、32 位元架構與 100MHz 運算能力,被外媒形容規格落後,難以在國際市場打出競爭力。事實上,半導體制造屬高度資本密集產業,建廠需要龐大資金與多年籌備,印度仍仰賴進口設備與原料,供應鏈一旦受到全球波動,就可能出現斷點。
基礎設施也是另一大瓶頸。高階晶圓廠需要穩定電力、超純水與物流網絡,這些都考驗印度的投資環境。人才方面,雖然設計領域優勢明顯,但在晶圓製造與先進封裝上的技術人力仍有不足,亟需進一步培訓與技術移轉。
整體而言,印度正在以政策資金、人才基礎與國際合作三管齊下,逐步建立半導體自主化的雛形。隨着投資案陸續落地並進入量產階段,印度能否真正成爲「下個亞洲半導體制造大國」,關鍵在於政策能否持續穩定推動,並突破技術與供應鏈的結構性挑戰。莫迪政府希望透過持續吸引外資與培養本土能力,讓印度不僅是晶片設計重鎮,更能在製造端站穩腳步,實現「晶片強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