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困境壓頂!臺中精機黃明和:40多年最慘一役,活下去只能靠自己轉型

不上市、擁豐厚土地資產,是近年臺中精機董事長黃明和度過工具機市場劇變的底氣。(圖/彭世傑攝,以下同)

美國加徵20%關稅、日韓競爭與臺幣升值三重夾擊,臺中精機董事長黃明和直言,這是他從業40多年來最嚴峻的一役,臺灣業者只能靠自己轉型。

作者:遊筱燕

8月8日午後,「烏克蘭跨黨派國會議員訪問團」前往臺中精機廠區,探討未來雙方深化合作的可能性。

當日上午才接受《財訊》專訪的臺中精機董事長黃明和,午餐還沒來得及入口,一邊忙着準備下午的簡報資料,一邊說:「工具機是工業之母,是所有工業生產的基礎。無論製作武器、子彈、無人機,都需要工具機。俄烏戰爭後,我們不能再賣到俄羅斯,就轉向烏克蘭,一年也能賣出上百臺。」

美國日前公告,對臺灣出口產品採「原有稅率再疊加20%對等關稅」,讓機械及工具機業成爲傳產中首當其衝的「海嘯第一排」。臺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指出,臺灣輸美工具機原本稅率約2至5%、零組件約8%,加上20%關稅後,實際稅負約達25%。相較之下,日、韓過去銷美免關稅,如今僅課15%,如果稅率確定,屆時臺灣與日、韓的稅率差距拉大至10個百分點,「對產業衝擊之大,前所未見。」

《財訊》雙週刊指出,臺中精機是工具機界的代表企業之一,甫歡慶70週年。早年因財務槓桿擴張過大,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瀕臨破產並且下市重整。

黃明和是家中老四,在哥哥們賣掉持股、遠走海外的情況下,他毅然挑起公司重擔,其後不僅還清67億元債務,更興建國內工具機產業首座智慧化示範工廠,成爲內銷第一大廠。年營收逾50億元,營收區域佔比爲臺灣、中國、其他國家各1/3。

下游廠觀望減單 市況轉冷

但即使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他也直言:「這是我從業40多年來,最慘的一次。」他說,工具機產業面臨三重困境—首先是「直接」衝擊,輸美佔比高的公司首當其衝。其次是「間接」衝擊。下游的水五金、手工具、自行車等產業因關稅而觀望,對工具機下單轉趨保守,甚至已有廠商實施做4休3。

第3則是匯率影響。臺幣自32元兌1美元升值到29元多,差距逾10%,在前置期與交期長的工具機產業中,「等於去年出貨、今年收款的訂單全數賠掉,還沒出貨的訂單也賠。升值效應無法反映給客戶,要生存就得接單,只能少賠一點,不然怎麼活下去,難道要放無薪假?」

黃明和是臺灣工具機業的老兵,從1980年代初加入臺中精機開始,一路見證產業從傳統車牀跨進CNC(數位控制)領域,也歷經美國雷根政府以「國安理由」對臺實施VRA(自願出口限制),相當於配額管制。當年臺灣工具機業外銷美國比率高達8至9成,一夕跌至3成,許多同業轉型不及而收攤,臺中精機則被迫分散市場,重新開拓歐洲、東南亞、土耳其、南非等地,甚至至今仍能銷往烏克蘭。

黃明和觀察,當時業者規模多不到10億元,員工頂多2、3百人;而如今,三重夾擊同時來襲,歷經淘汰賽存活下來的業者,如今年營收動輒數十億元、員工7、8百人,壓力比當年還要大。

《財訊》雙週刊分析,除了銷售市場在改變,國家產業間的競爭更是激烈。日本、韓國、中國本就是臺灣的強勁對手。過去,日、臺主攻中高階市場,中、韓則憑量拚中低階;但近期日幣大幅貶值,使臺、日工具機價格差距從過去的3成,如今縮小到僅1成甚至接近;而韓國廠商由財團主導,規模大、敢拚價格,品質也追上來。

至於中國則靠政府扶持與內需市場,不斷蠶食中低階市場。俄烏戰爭後,臺、日、韓工具機禁止銷往俄羅斯,這個曾是臺灣第4大外銷國的市場,如今幾乎完全被中國接手,多年耕耘瞬間化爲烏有。

談到「臺灣能否搭上美國再工業化浪潮」,黃明和搖頭:「美國要的是臺積電,不是我們這些傳產。它本來就有工具機制造商,再加上高關稅,我們根本拚不過。而日本、韓國早就去美國設廠,臺灣規模、財力根本不是同一個層級。」他坦言,工具機是成熟產業,難以像AI在臺灣形成獨特上下游供應鏈,同業也多是競爭關係,合作空間有限。

「轉型只能靠自己!」黃明和說,近兩年,臺中精機積極導入AI,與臺灣AI學校、逢甲大學合作「風火輪計劃」,運用大數據與AI模型協助客戶優化加工參數、降低刀具耗損;並與臺達電深度合作,從控制器到全電式塑膠機開發,逐步將AI、電子、機械整合進傳統制造流程。

擁自制優勢 逆境中尋突圍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臺中精機並非股票上市公司,因此能在景氣低迷時「寧可不接虧損訂單,也不打價格戰」。黃明和笑稱,公司已上市過一次,也體會過掛牌滋味,未來不會再上市。憑藉着70年累積的資產,包含臺中臺灣大道10000坪土地、臺中工業區8000坪塑膠機廠、上海的廠房等,尤其臺中土地當年取得成本較低,如今漲近百倍,成爲一次次度過產業寒冬的底氣。

他指出,工具機成本約15%來自控制器,多向日本發那科、德國西門子採購,其餘包括滾珠螺桿、零組件、電線、鑄件等約八成爲臺製,剩下5%來自其他來源。臺中精機在這8成臺製零組件中,自制比率高達7成,擁有鑄造廠、板金廠、自有加工部門,總計自制率約60%,爲業界之最,確保了足夠的彈性與品質。「我們不怕做少,只要現金流撐得住,就等景氣回溫再衝。」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工具機業的淘汰賽正要開始。從VRA配額到川普關稅,黃明和早已歷經多次產業結構轉折,只是這一次,他更有體會,把話說得更直接:「政府補助是救急,不是救窮。要活下去,還是得靠自己。」

延伸閱讀:

臺中精機董座黃明和:這是40多年來最慘的一次!三重困境壓頂 活下去只能靠企業自己轉型

比亞迪繞道登臺 加速重整對中規範 不只汽車、風電也有疑慮 產業防線、法規應同步升級

看懂稅收真相!超徵和你想的不一樣 罔顧財政紀律將造成債留子孫

懂稅收真相!超徵和你想的不一樣 罔顧財政紀律將造成債留子孫

上任週年告白》非「交通幫」出身 自我定位「幫交通」 陳世凱戴鋼盔推臺鐵漲價、駕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