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時評|中國“涼方”憑什麼打動歐洲消費者
湖南日報全媒體見習評論員 李焱婕
斯圖加特的公寓內,德國工程師弗倫茨・施塔克對着鏡頭豎起大拇指,身後的中國移動空調正安靜運轉,他感慨:這臺中國品牌的空調“表現出色”。
事實上,這樣的市場反饋並非個例。隨着中國降溫產品在歐洲市場的熱度持續攀升,衆多中國企業藉此東風打開了海外銷路。2025年上半年,中國對歐盟空調出口額飆升到37.6億美元,同比增長43.2%。值得注意的是,這股熱潮中,湖南企業也沒缺席,寧鄉經開區的鬥禾智能電器,就把循環扇、移動空調這些小物件成功賣進了歐洲千家萬戶。
中國推出的產品“涼方”能在歐洲打開局面,恰恰與當地特殊的市場困境相關。歐洲的“降溫難”是多方面的:老房子的磚石牆不許鑽孔,請人安裝要花幾百歐元,環保標準更是卡得嚴嚴實實。而這種“嚴苛”成了最好的試金石:對能效的極致要求,倒逼企業在製冷技術上突破;對外觀設計的挑剔,推動產品美學與功能性有機融合;對環保材料的堅持,加速了產業鏈向綠色製造轉型。恰是這種“在約束中創新”的需求,讓中國製造跳出“複製”窠臼、進入了與全球高端市場同頻共振的軌道。
從“走出去”到“走上去”,不只是銷量的攀升,更須有“賣得巧”的智慧——用戶的麻煩處,恰恰成了中國製造升級的發力點。比如美的研發的移動分體式空調,將“必須專業安裝”改爲“自己動手就能搞定”,把“固定在牆上”變成“想移到哪兒就移到哪兒”;TCL德龍爲工人設計的降溫服,透氣、抗高溫,能達到“比外界溫度低15℃”。這些設計細節裡藏着的,正是對不同生活場景的細心洞察。
從更深層次看,中國製造的競爭力正經歷範式升級。過去,“規模優勢”“成本控制”常常是中國產品出海的標籤,而如今在歐洲市場,真正打動消費者的是“問題解決能力”。當產品創新的起點從生產線轉向用戶不斷升級、更加多元的生活需求,中國製造便完成了從“賣產品”到“提供解決方案”的質變。這種轉變,正是中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攀升的核心動力。
說到底,中國“涼方”打動歐洲消費者,憑的就是精準破解痛點的巧思,更是實打實解決問題的真本事。這種“懂你所需”“造你所求”的創新能力,必將帶動中國產業在國際市場上走得更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