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時評丨“中聯重科號”劃破的不僅是夜空

湖南日報全媒體見習評論員 孫乾豐

北京時間2025年8月9日,“中聯重科號”衛星隨捷龍三號火箭從日照海域騰空而起。這場太空征程,標誌着中聯重科的“足跡”已從大地延伸至浩瀚太空,彰顯着工程機械企業服務全球的堅定決心。

衛星命名背後的深意耐人尋味。作爲全球工程機械行業首顆企業冠名的衛星,“中聯重科號”不僅是一枚空中名片,更凸顯了工程機械企業以視野、格局賦能產業,引領行業邁向更高維度的實力。回望中聯重科的國際化之路,從收購意大利CIFA,到建立覆蓋歐亞澳非的研發中心網絡,這家湖南企業早已將全球化基因融入血脈。此次衛星發射,讓中聯重科的服務實現全球無死角覆蓋,無論是極地、荒漠、高原,還是海上作業平臺,都能夠精準高效觸達。這種超越地理限制的服務能力,使中聯重科的全球服務模式從“被動響應”升維至“全時全域主動守護”,爲行業樹立了無界服務的典範。

衛星升空的深層價值,還在於其對智能化轉型的強力驅動。中聯重科依託17800餘件專利與23座智能工廠構建的地面數字基座,因衛星的加入而躍升爲“空天地一體”的智慧神經中樞。當傳統競爭仍聚焦機械本身的物理性能時,中聯重科已通過這樣一顆衛星,將行業角逐推向以數據驅動決策、智能定義價值的新戰場,樹立了智能化轉型的行業範式。

不僅如此,這顆衛星的發射更與工程機械行業綠色化的發展方向產生了共鳴。衛星賦能的精準運維繫統,通過實時監測設備工況和預測性維護,可一定程度上減少因意外停機事件導致的能源浪費。科技創新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支撐。中聯重科通過衛星物聯網技術,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宏圖,爲減排目標的達成提供綠色解決方案。

“中聯重科號”劃破的不僅是夜空,更是傳統機械製造行業的認知邊界。它意味着,工程機械企業循着國際化、數字化、綠色化的發展“足跡”,已堅定地邁向更加光明的未來。這既是對國家戰略、行業使命的責任擔當,也是工程機械擁抱星辰大海、賦能全球發展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