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清明小長假,南京有122萬人出行祭掃
清明時節,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中國人傳承千年的傳統習俗。據殯葬部門不完全統計,今年三天清明小長假,南京有122萬人次前往各大公墓祭掃。4月6日,天氣晴好,仍有不少市民陸續趕往各大墓園,緬懷逝去的親人。
當天,記者在隱龍山墓園看到,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前來祭掃的市民正有序進入墓區。捧一束鮮花,不燒紙錢,向逝去的先人深深鞠躬表達思念之情……這樣的場景在隱龍山墓園已經十分普遍。據瞭解,今年清明祭掃期間,隱龍山墓園在各入口處設立了鮮花換紙錢兌換點,市民朋友可使用紙錢、香燭等祭品,免費兌換鮮花。避免焚燒引發的火災隱患,減少煙霧污染,保障祭掃環境舒適、安全。
這一舉措也得到了許多市民的支持。市民劉先生兌換鮮花後表示:“我們原本只帶了紙錢,看到服務點的提醒,可以用手中紙錢免費兌換鮮花,覺得更環保安全,也符合文明祭掃的理念。雖然形式不同,傳遞的是同樣的追思。”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綠色文明、低碳環保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不少市民選擇乘坐公交出行,踐行綠色祭掃。李先生一家每年都會來隱龍山墓園,他告訴記者:“以前掃墓,停車是個大難題,進入墓區常常要排長隊。這兩年,我們一家人都選擇坐公交車,不僅低碳環保,還省去了找車位的麻煩。”
近年來,隱龍山墓園爲給市民提供更優質的祭掃體驗,對園區進行了全面提檔升級,着力打造如公園般的環境,讓綠色低碳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走進隱龍山墓園,只見植被茂密,綠樹成蔭。長廊、亭臺隨處可見,有的亭臺設計在山坡上,有的長廊樓閣“藏”在花海里。祭掃結束後,市民也不急着離開,而是在涼亭裡休憩。在亭子裡環顧四周,滿眼的鬱鬱蔥蔥。鳥兒在樹叢中飛來飛去,嘰嘰喳喳,彷彿置身於一處風景別緻的園林。
市民趙先生和老伴前來祭拜父母,獻上菊花、傾訴思念後,便在涼亭裡坐了下來。他說:“在這裡歇一歇,看看花花草草,就當是踏青了,感覺特別愜意,還透着一股古色古香的韻味。”趙先生感慨,現在墓園有花有草有樹,環境一點都不讓人覺得壓抑。
不僅爲不斷升級的環境點贊,前來祭掃的市民還爲隱龍山墓園貼心的服務豎起大拇指。年逾七旬的吳先生早上7點鐘就從家出發來掃墓了,看到父親墓碑上的字有點褪色後,就去領了紅色油漆和毛筆。“都是免費的,服務很暖心,也省去了我們自備工具的麻煩。”吳先生說,在描紅的過程中,還能跟父親說說話,寄託一下思念。
記者獲悉,南京市民政部門推出20項惠民便民舉措,包括免費提供鮮花換紙錢、便民飲水點、心願祈福卡、生態葬安葬及代祭掃服務等。隱龍山墓園也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將綠色、文明、便民的理念融入祭掃服務中,不僅讓市民在緬懷親人的同時,感受到自然之美,也推動了清明祭掃習俗向更環保、更文明的方向發展。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項鳳華 徐蘇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