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援疆 他爲何一次次選擇留下
八月的帕米爾高原,陽光熾烈。在阿克陶縣人民醫院中醫康復科,江西援疆醫生堯斌的診室裡,飄着淡淡的艾草香,診室外排着候診的長隊。
堯斌彎着腰在治療牀前,指尖在患者腰椎兩側至臀部輕輕按壓。“這裡疼嗎?嗯,是梨狀肌緊張壓迫到神經了。”他溫和地和患者交流着。
這是堯斌來阿克陶縣的第14個月。這條跨越千里的援疆路,他走了三次,從最初的陌生到如今的熟稔,這座高原小城已成爲他心底的第二故鄉。
第一次來是2024年6月。當時堯斌是江西省首批“1+N”組團式援疆醫療隊隊員。此前,他對新疆的印象只有“偏遠”“乾燥”的模糊概念。身爲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鍼灸康復中心的骨幹,有着13年黨齡的他沒有多猶豫:“組織安排,當地需要,我就去。”家人也全力支持他。
初到阿克陶縣人民醫院時,堯斌發現中醫康復科僅有3名醫生,治療器具也不完備,而當地患者對中醫診療的需求卻比預想中更爲迫切。曾有一位腰痛伴下肢麻木的患者,此前接受治療效果不佳。堯斌接手後,通過重新細緻查體並反覆查看影像檢查資料,精準判斷其病因是梨狀肌損傷,隨即對症施治,患者的症狀很快得到緩解。
“那一刻,我覺得要把技術留在這兒。”堯斌暗下決心。
在江西工作期間,堯斌長期深耕針刀臨牀、教學及科研領域。到阿克陶縣後,他不僅以精湛技術填補了當地醫院多項中醫技術空白,更成功診治了不少疑難雜症。一位肩周炎患者因肌肉粘連已飽受折磨數月,堯斌通過細緻查體、精準定點定位,熟練運用小針刀技術直刺病竈,有效緩解了困擾患者許久的疼痛。牧民艾買提江·吐爾洪患腰椎間盤突出長達10年,經堯斌三次針刀治療後,終於能挺直腰板正常活動。他特意提着一壺新鮮馬奶酒來到醫院,向堯斌當面表達感激之情。
最令堯斌難忘的,是一位中風偏癱七年的女性患者。初診時,患者因肌肉嚴重萎縮,只能在地上勉強匍匐挪動。仔細檢查後,堯斌爲她量身定製了詳細治療方案,每日爲其鍼灸、配服中藥,並指導她進行康復訓練。一個多月後,當患者在家人攙扶下顫巍巍邁出第一步時,她的丈夫激動得緊緊攥着堯斌的手,久久說不出話來。此後每次複診,患者丈夫都會給堯斌帶來自家烤制的饢,以表心意。
3個月援疆期滿時,醫院領導捨不得堯斌走:“小針刀太管用了,再留一陣子吧!”
“那就再待三個月。”當年10月,他第二次踏上援疆路。今年年初,醫院領導再次發出邀請,併爲他申請了一年半長期援疆。
“希望能把中醫特色技術留在這裡,讓更多患者受益。”堯斌說。
“援疆不是輸血,是造血。”堯斌挑了3名年輕醫生,立下“三嚴”師訓:嚴抓解剖基礎、嚴練操作技術、嚴控醫療風險。爲了讓徒弟理解針刀“立體鬆解”原理,他帶着大家去屠宰場觀察牛羊筋膜;爲了讓他們掌握進針力度,他把自己的手背當練習板。
如今,徒弟馬繼剛與同事阿卜杜克熱木·色伊提已能獨立完成簡單的針刀治療,科室護士們也將艾草足浴納入常規護理項目。而堯斌引進的小針刀、力敏針刺、熱敏灸等中醫特色技術,填補了阿克陶縣多項中醫技術的空白。由他推動建立的“贛陶病例庫”,已收錄200多例中醫病案。“今年上半年,科室業務量較去年同期翻了三倍。”堯斌自豪地說。
援疆工作以來,堯斌接診了衆多患者,也收穫了當地羣衆最淳樸的情誼。辦公室牆上懸掛的一面面錦旗,正是患者對他精湛醫術的認可。在他辦公室的櫃子裡,整齊疊放着一件駝色毛衣,這是去年10月一位老年患者康復後特意送來的。這位老人此前因胳膊骨折未及時治療,導致關節畸形癒合,時常出現脫臼情況。一次放羊時,老人不慎再次拽傷胳膊造成脫臼,正糾結是否要接受手術治療時,堯斌運用中醫正骨復位手法,僅用幾分鐘就爲老人成功復位。
“老人擔心我從江西來沒帶厚衣服,特意託人把毛衣帶給我。”堯斌笑着說,“穿在身上很暖和。”
科室裡的氛圍同樣讓堯斌倍感溫暖。每逢過年過節或是誰家有婚禮宴請,同事們總會熱情地拉他去家裡做客,讓他沉浸式體驗新疆的風土人情;果園裡的新梅、桑葚等水果成熟時,大家又會邀他一同去採摘,讓他在新疆實實在在過上了“水果自由”的日子。
如今,堯斌早已習慣這裡的節奏。眼下他最大的心願,是看着幾個徒弟真正獨當一面。“我不光想治病救人,更想把技術留下,這纔是真正的‘長效援疆’。”
對堯斌來說,阿克陶縣早已不是地圖上的地名,而是有徒弟、有患者、有牽掛的第二故鄉。(任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