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作孚的第一次選擇:實業救國

盧作孚的人生希望,實際起源於他的第一次選擇。也就是,實業救國。通過創辦輪船公司,推動中國內河運輸的現代化。不過找到這個選項,他還是頗費了一些功夫。盧作孚是四川合川人,合川隸屬於如今的重慶,他從小家境貧苦,祖上都是農民,父親是販賣麻布的商販。但是,盧作孚從小就展露出了很強的讀書天賦,於是父親費盡周章,把他送到了當地最有名的小學,瑞山小學。這個小學當時已經引入了新式教育,盧作孚在這裡受到了現代科學的啓蒙,而且尤其擅長數學。

小學畢業後,儘管盧作孚的成績非常優秀,但是因爲家裡沒錢,盧作孚只能放棄升學,去成都謀求進一步發展。但也正是從那個時候,盧作孚展開了他的自學生涯。盧作孚的自學能力非常驚人。到達成都後,他投奔合川會館,很快把會館圖書館裡的數學書讀完了。爲了掙錢,小學畢業的他竟然當起了中學生的老師。而且,他居然還編寫了專供中學生使用的《代數》《三角》《解析幾何》等。盧作孚還自學過古文、歷史、地理、物理和化學等等。後來,盧作孚竟然通過自學,學問達到了大學的水平。

要知道,在清朝末期,全國大概有4億人,而識字的才300萬人,能寫完整句子的大概只有200萬人。所以當時的經世濟民的想法、包括一些庚子賠款的留學生回到國內,翻譯了很多西方的先進思想,這些思想,其實只是在這200萬人裡傳播着。盧作孚通過自學,就進入了這200萬人裡頭,而且深深地被感染。他首先想到的救國方式,是參加革命。比如他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是最年輕的會員。1911年,他又參加了保路運動,也就是反對清政府出賣鐵路路權的運動。他相信,社會運動可以救中國。但是,他發現,民智未開,僅僅是短暫的社會運動,沒有辦法解決根本性的問題。

於是,他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那就是通過辦教育的方式來救國。他到大學裡去兼課教書、編寫教材。但是,他發現這種方式改善民生很慢,因爲當時能讀書的人太少,全國也只有幾百萬人讀書。後來,因爲上海的革命氛圍很濃厚,盧作孚決心闖蕩上海。就是在去往上海的船上,他看到江面上的輪船,掛的都是外國國旗,有日本的、英國的、美國的,但就是見不到中國國旗。

他從小生長在重慶,目睹了外國公司在長江水道上對民族航運業的打壓。他感受到,想要保衛國家,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交通和運輸問題。除了鐵路,最重要的是依靠輪船的水運。於是,他下決心做了一個重大的人生選擇,創辦輪船公司,反抗外國公司的打壓。盧作孚下定決心之後,就開始籌集資金。他自己有一點錢,然後向熟悉的鄉紳,以及地方政府借錢,湊到了5萬塊錢,他用這些錢造了第一艘輪船,開始了民生輪船公司的創業歷程。我覺得從做生意的角度,盧作孚做了兩件事,是他公司壯大的關鍵。

第一件事,就是用併購的方式,擴大了他的事業。

當時,國內有幾家經營困難,船隻老舊的小公司,盧作孚就通過承擔他們的債務,或者用民生公司的股票置換對方資產的方式,把這幾家公司都收購而且整合到一塊。這樣他就有了跟外資叫板的能力。後來,等他慢慢做大了,他還吞併了陷入經營危機的外國公司。

第二件事,就是錯位競爭,不與外國輪船正面對抗。

外國公司的船大,壟斷了長江下游的主要幹流,於是盧作孚就主攻上游重慶至合川、宜賓的支流,以短途客運和零散貨運切入市場。這些區域,外國船隻因航道狹窄、水淺多灘難以進入,競爭壓力小。而且,上游地區以中小城鎮爲主,商貿活動依賴短途運輸,於是盧作孚推出了短途運輸的服務,並且允許中小商戶拼單運輸,按件計價,降低運輸門檻,吸引分散客戶。

民生輪船公司不僅打破了洋人對中國內河航運的壟斷,並且在噸位、運力、人員、碼頭等方面,都對外資的太古、怡和等公司擁有優勢,成爲在長江中上游地區最有力量的輪船運輸公司。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個重大選擇,他在內河運輸行業,以興辦實業的方式,來實現他爲強國作貢獻的理想。

我們可以看到,盧作孚做事業的發心,也不是爲了賺錢,而是爲了救國。這跟我們講到的近代民族工業的開創者,張謇,做企業的初心是一樣的。盧作孚和張謇,是民國時期讀過書,擁有傳統士大夫情結的民營企業家的典型代表。他們心中,始終有一個更大的精神座標指引着他們,那就是經世濟民,保家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