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歷史嘉義「道爺圳」上游景觀環境再造啟用

照片取自嘉義市政府

擁有三百年曆史的嘉義道爺圳,嘉義市政府歷經兩階段、歷時三年的整體改造後,煥然一新。19日於現地舉辦「嘉義市道爺圳上游景觀環境改善工程」竣工典禮,由嘉義市長黃敏惠與貴賓共同啓用,道爺圳再造結合生態工法、低碳建材與綠化植栽,並融入文化藝術打造「道將圳文學步道」,成爲融合低碳永續、文化藝術的水岸綠廊道,也爲建城320+1年的嘉義市再添文化地景新亮點。

黃敏惠市長表示,回顧前年的糯米橋整建完成後,市府持續向上遊推進整治工程,來到今天的道爺圳再造,這一路不只是硬體環境的改善,市府團隊跨局處合作將文化、人文與自然價值的重現。道爺圳是嘉南平原具悠久歷史的重要水利設施之一,見證嘉義市農業與交通的發展,然而隨着時代變遷,道爺圳已不再肩負灌溉重任,甚至出現景觀雜亂、水岸環境簡陋的問題。此次再造不僅讓水道與景觀重新連結,讓這條歷史悠遠的水圳不再僅止於灌溉功能,更延續爲一條兼具治水、美學與文化意涵的水岸廊道。

黃敏惠市長提到,道爺圳與嘉義農業發展息息相關,早年能有道爺圳、將軍圳等灌溉系統,是諸羅縣知縣周鍾瑄等先賢爲嘉義市打下基礎,值得後人珍惜。一座城市可以靠硬體建設變得壯大,但文化能讓城市變得更偉大。特別感謝中研院院士李豐楙擔任「文學步道」策展總監,將文學作家作品重新整理彙集,再由書法家餘碧珠老師以墨筆呈現,雕刻於步道沿線的詩牆與竹簡,讓這裡成爲融合自然、人文與藝術的靜謐空間,這不僅是空間的打造,更是城市精神的延續。

中研院院士李豐楙表示,非常開心回到故鄉嘉義,看到道爺圳蛻變成充滿文化氛圍的文學步道,更是別具意義。回憶過去這一帶曾被稱爲「草地尾」,當年人煙稀少、夜裡一片漆黑,充滿荒涼感。如今在勇媽黃敏惠市長帶領市府團隊進行整體改造後,不僅環境大幅改善,更注入文學與藝術的靈魂,讓這裡不再只是「草地尾」,而是成爲值得驕傲的「文學步道」。嘉義市是畫都、文化之鄉,曾孕育出如林玉山等知名畫家與師聖典範。很榮幸受邀參與相關文學內容的整理與研究,透過嘉義多位文人的作品,感受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與歷史深度。

工務處蘇文崎處長表示,設計理念以永續、再造爲核心,針對道爺圳排水及水岸景觀進行改造,採用環保低碳材料與生態工法,並透過植栽綠化提升水岸生態價值,將永續融入城市治理。爲了提供民衆更舒適的休憩環境,打造全長400公尺的人行步道串聯糯米古橋、彌陀映月橋及綠映水漾公園等地標景點,引領民衆更願意參與步行的淨零低碳綠色休閒體驗,沿途特別以創新的木造技術與木構工法設計施作休憩涼亭、跨渠木構橋,展現新舊融合的「木都」意象,邁向「木都3.0-新式木構造」的永續城市目標。

聚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