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闖入星巴克腹地

6月30日,瑞幸咖啡在美國紐約同時開出兩家門店。一家選在第六大道,一家開在百老匯街。兩家相距不遠,都屬於紐約市中心最繁華、流量最密集的區域。值得玩味的是,其中一家距離星巴克門店不足百米。這個舉動,如同對市場大膽宣示:瑞幸在中國市場與星巴克的較量,將會在美國市場再度上演。

開業當日,瑞幸門店就推出了通過官方APP點單僅需1.99美元的優惠活動,吸引消費者排起長隊,在現場掃碼下載APP。

對美國消費者來說,瑞幸是個新面孔。但在中國,人們對它的模式早已耳熟能詳:極致的數字化運營、遊戲化的用戶體驗、靈活的促銷手段以及高性價比的商品,使其在數年間開遍了大街小巷。

如今,瑞幸不僅把咖啡帶到紐約,也把這一整套圍繞移動應用構建的產品邏輯帶了過來。菜單上既有滴濾、美式、拿鐵等歐美市場主流品類,也有中國門店的爆款飲品,如生椰拿鐵、絲絨拿鐵、瑞納冰等。並且,其還沿用了在中國的“線上點單+到店自取”模式;APP接入Apple Pay、PayPal等本地主流支付方式。

新門店的促銷節奏與信息傳播路徑,也經過精心設計。開店前,瑞幸在紐約多個熱門地段投放快閃活動,並組織了社交媒體打卡任務,在一衆年輕消費者羣體中迅速拉昇了品牌知名度。

瑞幸近年來可謂春風得意,市場份額不斷擴大。2024年,瑞幸先後在總門店數、單季營收、年營收上超越星巴克,成爲中國咖啡市場的頭部品牌。同時,瑞幸也開啓了出海步伐。自2023年起,先後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落地多家門店,直至此次進軍美國市場,全球化佈局更進一步。

如今,瑞幸在紐約打出一通“連環招”,讓不少人對本已被動的星巴克更加擔憂了。過去幾年,星巴克在中國的市場表現難言出色,營收和同店銷售額均承壓。數據顯示,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從2017年的超過40%滑落至2024年的14%。要知道,近年來中國咖啡市場年均增速達到15%。面對增長的大蛋糕,星巴克不僅未能吃盡紅利,反而有節節敗退之意。

儘管星巴克的步伐多少有點踉蹌,但是近兩年也在加快轉型,推出更多非咖啡類飲品,並在部分地區調整價格,以求擴大客羣。例如,今年6月,星巴克中國下調了部分冰飲產品的價格,平均降幅達5元人民幣,這是星巴克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第一次主動大範圍下調價格。公司高層也在考慮引入戰略投資者,推動在華業務增長。

短期來看,星巴克在中國面臨的壓力依然明顯。一方面,傳統的“第三空間”概念正在失去吸引力。曾經,星巴克主打的“除了家和辦公室之外的另一個舒適空間”,深受城市白領和年輕羣體歡迎。然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傾向於快捷、高效、不打擾的消費體驗。另一方面,價格也成爲一道現實門檻。在咖啡逐漸成爲日常消費品的當下,動輒三四十元一杯的定價,難以與主打性價比的瑞幸等品牌抗衡。

社會消費心理的變化也在解構星巴克的吸引力。星巴克曾經把在其門店消費包裝成消費的典型場景。隨着品牌選擇越來越多,喝星巴克不再是一種自我包裝的方式,逐步迴歸到消費的本質。品牌代表的調性固然重要,但性價比、便利性、功能性纔是決定消費者是否復購的核心。瑞幸正是看準了這一消費心理變化,用持續低價和高效體驗贏得了主力人羣的青睞。

當然了,瑞幸想要在美國市場上覆制中國市場的成功絕非易事。美國是全球最大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咖啡消費市場,擁有500多個咖啡連鎖品牌。其中,星巴克一家佔據了約四成份額,門店數量超過1.7萬家。瑞幸營收與星巴克相差巨大,市值僅爲星巴克的十分之一,尚處於成長階段。

在紐約門店編號上,瑞幸將第二家門店命名爲“00002”,彷彿在暗示“這只是一個起點,更大的計劃仍在後面”,但未來如何,取決於瑞幸在美國市場的適應力和長期韌性。特別是要在美國這樣一個品牌衆多、競爭激烈、文化多元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必須在品牌敘事、服務系統、運營節奏和本地化路徑上持續演進。

咖啡這個行業,不僅是飲品的競爭,更是理念、節奏、品牌和生活方式的競爭。沒有任何品牌能夠一招制勝,也沒有任何品牌會永遠失去機會。誰先能讀懂未來消費者的心,誰就可能佔據下一個十年的市場先機。(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