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一下現在AI創業的各個方向

通用機器人

簡直就是扯。無人駕駛大廠搞了十年都還是輔助駕駛,很多不太瞭解商業的人可能看幾個華爲的視頻,體驗一下城市NOA就覺得天翻地覆的成果出來。需得知道,商業對穩定性、權責邊界和穩態利潤空間的苛刻要求。如果一些showcase性質的成果有商業意義,我研究生在實驗室燒的陶瓷夠我每年跟國家電網收一百個億的。從實驗室到預設場景到商業的完整路徑來看,無人駕駛的鞋還沒穿上,都不在路上,更別說道阻且長了。

如果你認爲L4級別的無人駕駛還要10年,那麼通用機器人在當前AI底層技術沒有革命性突破前提下,還需要至少20年。20年的創業你就慢慢創吧,建議公司分一半的人搞融資,能上的槓桿上滿,A輪整上10個+號,準備十個合夥人人,每人準備100個能借你100w20年不用還的親朋好友。也不要以爲20年太久,中間有無限可能,2025年的20年前是2005年,騰訊百度都上市了。創業最大的敵人是時間。

純內容生產工具

痛點和市場鮮明,但是不夠顛覆性。內容生產行業有一個不同於其他行業的特點就是生產力和商業價值非線性相關。什麼意思呢?其他行業如果你一天從1個產能擴大到10個產能,可能你真的有十倍的營收,但是內容產業不是這樣,藉助AI提升的生產效率提升10倍,最後營收或者說生產力實質提升可能只有10%。

這個賽道夠確定性,也很擠,牛逼的人和大廠都往裡扎。我的意見是既然那麼多人做,也不是什麼難事——我在西天有條路,利潤薄了些,但是競爭很大,要不要跟我一起做?

虛擬陪伴

這個算比較靠譜的,就是競爭太激烈了。有人肯定會說,有啥競爭激烈的,都沒聽說幾個明星創業者和公司。那是因爲他們沒有認清這個賽道的實質競爭環境,他們的最大對手是遊戲公司。一旦追求商業化,虛擬陪伴和遊戲沒有區別。你需要面臨的是可控的研發成本,美術投入和商業化付費設計。虛擬陪伴,甚至是元宇宙,很多創業者在fancy的超長期構想下,瞧不起遊戲。實際上,要不是因爲遊戲從業者深知想象力的落地背後的高昂代價,黑神話、原神也早就是虛擬陪伴內容爲主了。

中國的遊戲產業實在太紅海了,沒有十年的遊戲從業經驗的創業者,做虛擬陪伴,都是炮灰,燒幾百萬做出來的東西,別人二十萬就能搞出來一樣的。不要到時候才知道,不能落地的想象力有多廉價。

醫療垂類

有人說他是AI應用皇冠上的明珠,把我都看笑了,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也是明珠,怎麼不融資搞個團隊摘一下。

醫療是要命的事情,創業最好給自己商業化主動留20年時間纔是負責任的,前十年不要社會面融資,自己掏錢,實在不行要政府科研經費要,不要從創投市場拿錢,給後來的年輕人一點活路,vc都快被你們這羣老登榨乾死絕了,活着的也都ptsd了。老登們能不能有點公德心?

醫療太不市場化了,不要低估政策、准入、道德和追責理賠的風險。我看了不少書,聽了不少故事,在不市場化的領域創業叫創業嗎?就是拿着諾獎級別成果來賺錢,本質的大部份也是社會關係變現吧。巴菲特說美國市場爲什麼對他重要,體量和增量都在其次,只有美國市場足夠市場化、公開化,讓他能看的懂每一個標的,畢竟看的懂是投的進的前提。我的建議是AI創業要堅決摒棄不市場化的賽道。

法律、金融等其他垂類

種種原因,空間太小,不排除有營收幾十億量級的成功公司,但是延伸性後續成長性比較差。有從業經驗和行業資源的還是可以搞一搞。

傳統營銷

圍繞電話、個微和企微場景做數字化和管理工具。不如做AI+廣告一根毛,AI+adtech在中國是AI+martech的親爹,後者可以做,等着被前者收購或者5年後被按在地上摩擦。

AI+廣告

我看好,我在做,下期展開說 ‍

來源 | 盧磊的樹洞(ID:gh_40c773e1fba3)

作者 | Luis ; 編輯 | 呼呼大睡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