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術後追蹤16年「閃到腰」揪出骨轉移復發 醫揭3高風險條件
▲高醫乳房醫學團隊每年診斷、治療新發現病患約1000例。(圖/記者許宥孺攝)
記者許宥孺/高雄報導
早期發現癌症,術後不代表就沒事!一名安養機構女照護員在51歲時確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經手術切除病竈後持續追蹤長達16年,某日突然感覺好像閃到腰,沒想到就醫檢查竟是癌細胞骨轉移。醫師表示,荷爾蒙陽性乳癌在5年內有高度復發風險,但也有一半的復發機率在5年後,且復發形態多爲遠端轉移,死亡率也隨之提高,因此持續追蹤纔是保命關鍵。
▲▼張女士罹患荷爾蒙陽性乳癌,追蹤長達16年突復發並且骨轉移。(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荷爾蒙陽性乳癌是一場與時間對抗的耐力賽,今年72歲的張女士曾是安養機構照護人員,51歲時檢查確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經完整手術與藥物治療後規律追蹤16年,隨着姊妹相繼過世,照顧母親的壓力變大,某天突然感覺「閃到腰」,就醫檢查,發現「骨頭被癌細胞吃掉」,已是乳癌併發骨轉移,目前持續配合治療追蹤,與癌症對抗。
「追蹤5年就過關已是迷思!」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已連續20年蟬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每年約有1.5萬人「新確診」,其中荷爾蒙陽性乳癌佔6至7成,屬於衆中之衆。臺灣乳癌好發年齡約57歲,發生率仍在增加,而此時的女性患者正揹負家庭、職場責任的關鍵階段,一旦確診,對於人生規劃、家庭結構都會產生衝擊。
▲臺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高醫副院長陳芳銘。(圖/記者許宥孺攝)
臺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高醫副院長陳芳銘表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因生長速度較慢、治療反應普遍良好,常被誤認爲相對「溫和」的乳癌類型。然而國際研究已證實,荷爾蒙陽性乳癌具長程復發風險特性,甚至「超過半數個案在5年過後才復發」。
陳芳銘表示,統計有5%乳癌患者是因爲骨轉移,就醫看骨科才發現罹癌;也有部分乳癌癌友經急診就醫檢查,發現骨頭遭到腫瘤細胞侵蝕,竟是乳癌復發。若晚發現,恐致骨折、癱瘓,甚至死亡,因此不可輕忽,必須按時服藥、定期追蹤。
▲早起荷爾蒙陽性乳癌存在長程復發風險。左起依序爲高醫乳房外科甘蓉瑜主任、高醫乳房外科侯明鋒教授、高醫陳芳銘副院長。(圖/記者許宥孺攝)
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理事長、高醫乳房外科教授侯明鋒表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復發時,常以「遠端轉移」爲主,確診時淋巴轉移數越多,轉移至其他器官的風險和死亡率都會雙雙題提升;可怕的是,即使確診時沒有淋巴轉移,同樣存在復發風險。
侯明鋒指出,根據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第2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患者在手術後20年內,每3人就有1人出現復發或轉移;第3期更是每2人就有1人復發。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確診時未見淋巴轉移者,每5人仍有1人復發。
陳芳銘強調,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患者無論是否出現淋巴結轉移,只要符合腫瘤直徑超過2公分、年齡低於40歲、細胞分裂指數達20%以上,任一條件,即爲高復發風險族羣,這類患者即使病情穩定,也應定期回診、依醫囑適度增加治療藥物,嚴密防堵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