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基金會調查 逾6成乳癌患者確診前「有長期壓力困擾」

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表示,結果顯示,逾6成(63.1%)乳癌患者在確診前就長期承受情緒困擾。(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壓力恐形成癌症!乳癌防治基金會與羅東博愛醫院首度調查發現,超過6成以上的乳癌患者,在確診之前,都曾經有長期的情緒或是壓力困擾,近7成在被告知罹癌當下感到驚恐。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認爲,恐怕與壓力賀爾蒙有關,因壓力會削弱免疫系統的戰力。學會紓壓與情緒調適,可能是對抗癌症的重要一環。

羅東博愛醫院和乳癌防治基金會共同執行「乳癌病人就醫歷程壓力量表調查」,針對乳癌患者在診斷、治療及康復階段所面臨的心理壓力進行剖析。這項調查於今(2025)年2月底至3月31日間進行,共回收2450份有效問卷。

報告出爐,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表示,結果顯示,逾6成(63.1%)乳癌患者在確診前就長期承受情緒困擾,近7成(69.5%)在被告知罹癌當下感到驚恐。

在治療與追蹤期間,患者最普遍的壓力來源爲對癌症「復發」的恐懼,高達6成患者坦承對乳癌可能復發感到強烈恐,緊接着是治療期間的不適感54.5%,如噁心、疲憊、疼痛等症狀,有44.4%受訪者表示經常因副作用感到情緒低落或焦慮。

值得注意的是,近5成(48.6%)患者坦言治療造成的外觀改變,包括脫髮或乳房切除與重建等變化,對自信心及身體意象產生負面影響。此外,近4成則對治療所帶來的經濟壓力感到焦慮,另有近四成認爲罹癌後壓力較罹癌前更沉重。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示,有關壓力與癌症的關係,過去一直是個爭議性的問題,但近年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長時間的壓力可能透過免疫抑制、促進發炎等方式促進癌症的生成、惡化與加速轉移。

「長期壓力恐影響癌症的形成與惡化」,張金堅解釋,人的一生必然面對壓力,感到壓力時,身體會啓動一套「壓力反應系統」,短期壓力如果應付得宜,並非壞事;但長時間承受壓力,卻可能造成皮質醇、腎上腺素及正腎上腺素等壓力荷爾蒙過度分泌,進一步影響健康。

例如,在癌症「惡化」的過程中,這些壓力荷爾蒙可能會讓腫瘤周圍的環境產生變化,因不好發炎因子增加,讓癌細胞惡性度增強而且更容易擴散;也可能會刺激新血管與神經的生成,幫助腫瘤取得更多養分進而快速長大。

此外,張金堅表示,壓力也會削弱免疫系統的戰力,像是對抗癌細胞的毒殺T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會減少,反而讓一些幫助癌細胞存活的免疫抑制細胞增加,讓癌細胞更難被清除。

張金堅表示,癌症不僅可能讓患者對未來感到恐懼,癌症治療本身也會形成極大的壓力。學會紓壓與情緒調適,除了是心理健康的需要,更可能是對抗癌症的重要一環。

不過,葉顯堂表示,本次調查顯示,家人陪伴、實踐健康生活型態,以及正念、冥想、瑜珈等放鬆技巧是癌友經常使用的抗壓策略。正確的飲食習慣也有助降低壓力造成健康衝擊。包括地中海飲食、日式飲食,加上低熱量的食材合併規律運動,可以解除焦慮、憂鬱、恐慌、不安等症狀,使長久累積的壓力得以舒緩。在乳癌患者也有隨機臨牀試驗證實確有療效,值得強烈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