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吸引外資青睞?外資主管:本業做好、市場不佳別找不到人

臺灣董事學會邀瑞銀證券臺灣區研究部主管艾藍迪Randy Abrams、貝萊德臺灣股票策略投資主管李友千出席「AI驅動的臺灣3.0:機遇、挑戰與全球競爭力」論壇分享外資觀點。臺灣董事學會提供

臺股頻創新高,外資除投資臺積電(2330)等大型權值股,也青睞能產生超額報酬的中小型股,預期臺灣在AI產業中未來5年投資價值浮現,中小型公司如何爭取投資人青睞?外資建議應學習臺積電的溝通能力,並提醒市場不景氣時不要任意「消失找不到人」,有時候持續溝通,或許投資人會認爲是逢低撿便宜好機會。

臺灣董事學會(Taiwan Institute of Directors, TIOD)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CDRC)共同發佈「2025外資精選臺灣企業百強(Taiwan FINI 100)」,並邀請資深外資主管以「AI驅動的臺灣3.0:機遇、挑戰與全球競爭力」主題談對臺灣投資價值看法,並對中小型企業提出建言。

瑞銀證券臺灣區研究部主管艾藍迪Randy Abrams表示,臺灣供應鏈優勢是在不大的區域就能涵蓋測試、封裝、設計、硬體、零組件等完整產業鏈,目前團隊追蹤超過70~80家公司,臺灣從PC供應鏈時代走到智慧手機供應鏈,再到現在臺灣已經成爲全球AI供應鏈的核心,展現龐大而且多元的產業生態。

對於臺灣的投資市場風險,Randy認爲外資來臺灣投資並不是認爲這裡「沒有風險」,而是意識到這些風險會影響全球。因此焦點往往會關注在產業循環,舉例來說,關心AI循環能否持續?會不會投資過剩?

他表示,臺積電的長期投資潛力已被投資人認可,過去對臺積電的擔憂,如競爭對手搶單或利潤率壓縮等議題,已因其領導地位跟多元化生產而大幅降低,在先進製程技術上後進者要數年才能追趕。

貝萊德臺灣股票策略投資主管李友千表示,臺灣的企業很少有獨立的故事,臺灣產業很像是一串糉子,臺灣中小企業往往是供應鏈中的關鍵組件提供者,舉例來說,臺積電推動供應鏈在地化,隨臺灣業者實力提升,就帶來許多切入機會,另外可看的是特定領域的「隱形冠軍」型企業。

外資對企業對外溝通能力相當看重,李友千建議,大型企業如鴻海或臺積電都會每季舉辦法說會,提供回顧及前景展望,有助於提升投資人信心,避免拋售持股,建議中型企業雖資源有限,但應學習臺積電做法,提高跟投資人的溝通,比方打造清楚的網站資料,持續性跟投資人溝通。

中型企業該如何贏得外資青睞?李友千分享多年外資經驗,他表示,中型企業除本業要經營得好,更應該向臺積電的溝通模式學習,但另外特別是注意,市場不佳時,對資本市場不夠熟悉的中型企業往往讓法人「找不到人」,「人都躲起來」。

他舉例,比方股價跌停,公司應該要找得到一個人可以問一問,看是出什麼問題?還是反而該加碼。他表示,市場不好或許企業價值浮現的時候,應該更積極面對投資人。

Randy也建議臺灣企業在透明度上應該效法臺積電,定期提供營運指標及法說會紀錄稿,並有專門IR團隊,高預測性且透明的溝通管道有助於降低市場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