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賽事經濟之火“旺”而更“久”

(來源:嘉興日報)

轉自:嘉興日報

■記者 沈 婷

繼8月16日嘉興“榜一大哥”嘉興經開區隊首戰衢州柯城隊,以65:59斬獲開門紅後,8月17日坐鎮主場的嘉興隊再傳捷報,以93:67的懸殊比分力克衢州隊,爲“浙BA”城市爭霸賽獻上了振奮人心的開局連勝。

在這場覆蓋浙江11個市90個縣(市、區)的“浙BA”籃球盛宴中,線上開售即秒空的門票、賽場上球員與觀衆的激情、場外熱火朝天的消費集市,以及各種文旅福利,正生動詮釋着賽事經濟的澎湃動能,驅動着餐飲、住宿、零售等相關產業協同運轉。

(一)

賽事經濟,簡言之,就是藉助舉辦體育賽事,全方位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2023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近3.7萬億元。《“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將達到5萬億元。

數據背後,是千萬參與者的熱情匯聚,是旅遊、餐飲、住宿、交通等產業的鏈式反應,更是賽事核心輻射出的多元經濟效應——它不僅創造着可觀的直接收益,更在產業鏈延伸、城市升級等維度釋放着乘數效應。

賽事經濟拉動消費的效應,在一個個熱鬧場景中清晰可見——

在“浙BA”嘉興賽區預選賽中,一張價格親民的球票點燃了全城搶票熱潮。賽事通過大麥網發售門票,每張僅售9.9元,創下了47.05萬元的總收入。市民觀賽熱情高漲,幾乎每場門票一開售便在幾秒內售罄。其中兩場賽事的熱度極高,分別吸引了54萬、59.63萬人同時在線搶購,印證了賽事的超高人氣。

而這種看似“低門檻”的運營策略,實則追求流量纔是其背後的考量。

球票是鑰匙,打開的是消費市場的大門。預選賽期間,全市117場市集共設1766個攤位,特色小吃、農產品、體育用品、網紅美食、非遺手作、時尚潮玩、文旅品牌等多元品類在此交融,創下148.52萬元銷售額,帶動非遺文創銷售26.53萬元。城市爭霸賽階段,嘉興在主場秀湖全民健身中心同步啓動場外5小時“浙BA”嘉興文旅嘉年華。

而那張薄薄的球票根,更成了看球人的“消費通行證”。“票根經濟”串聯起全市餐飲、景區、酒店等300餘家商戶。初步預測,“票根經濟”帶動主要景區人流環比增長20%以上。南湖區、嘉善縣、平湖市、海鹽縣、桐鄉市發放體育、文旅、商務三類消費券共計1719.53萬元,截至目前已覈銷781.83萬元,帶動消費額達4738.73萬元。

將視野放遠,嘉興近年來的品牌賽事更顯“賽事+”的融合力量。據嘉興市體育局統計,2024嘉興馬拉松、第20屆亞洲馬拉松錦標賽、全國田徑大獎賽、“浙BA”預選賽這幾項高規格賽事,共爲嘉興引入超238萬人次流量,帶動消費近2.1億元,住宿消費超1.2億元。

除了高規格品牌賽事,圍繞全民健身日、農民豐收節等重要節點,嘉興各地還根據傳統特色和自身實際,推廣“村BA”“村乒”等鄉村賽事,實現“一鎮一品、一村一賽”。

在海寧,以乒乓球、羽毛球、氣排球爲重點開展的“村潮·愛拼會贏”系列體育賽事熱鬧非凡;在桐鄉,河山鎮圍繞農文旅體開展多元化鄉村體育賽事,吸引不少民間運動達人蔘加;在平湖,林埭鎮徐家埭村舉辦了2025年全國青少年棒球錦標賽(U10組),比賽18天,創造綜合經濟效益約3000萬元。

一場場賽事如同一顆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經濟漣漪。

(二)

賽事經濟的能量,遠不止於消費數據的增長。

賽事經濟像一條紐帶,將分散的產業聚合成促進經濟增長的“集團軍”。

隨着各類賽事“燃”起來,體育器材、運動裝備的需求像潮水般涌來,推動着體育用品企業開足馬力生產、鋪貨;在賽事宣傳、轉播方面,廣告傳媒行業“火力全開”,各類品牌踩着賽事熱度給贊助、投廣告,既讓自家招牌更亮眼,也給賽事注入了底氣。

早在“浙BA”預選賽階段,嘉興本土企業就已熱情“參戰”:源升堂健康科技在桐鄉隊對戰嘉善隊的比賽中送上3000瓶杭白菊茶,爲球員與觀衆解暑生津;非遺品牌味德豐醬鵝發起“看浙BA·吃非遺鵝”活動,以全年滷味千元大獎點燃球迷熱情;還有衆多特色企業與中小商家的身影活躍在場館內外。

進入城市爭霸賽階段,22支隊伍更是“盛裝上陣”。化纖製造巨頭、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新鳳鳴集團作爲嘉興隊的首席合作伙伴亮相,嘉興銀行、尚智教育等成爲官方合作伙伴,味德豐則以指定贊助商身份持續爲賽事添彩。

這份熱鬧背後,是嘉興作爲民營經濟大市的深厚底蘊,更藏着“浙BA”平臺的開放與包容——它像個慷慨的搭臺人,讓衆多經營主體有機會上臺亮相。而“浙BA”持續釋放的品牌曝光度,也讓企業嗅到商機,形成“企業借賽事擦亮品牌,賽事靠企業注入活力”的良性循環。更妙的是,賽事落幕不是終點,場館的後續運營,還能讓這份產業協作的合力不斷延續。

賽事經濟的魔力,更在於爲城市鍛造一塊越擦越亮的“金字招牌”。

“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辦一場賽,靚一座城”的理念,在大型體育賽事中得到生動詮釋。江蘇“蘇超”便是鮮活案例,其“破圈”傳播製造了一個又一個現象級熱梗。從“楚漢爭霸”到“早茶德比”再到“淮揚菜爭冠”,這種源於文化自信的幽默、基於實力底氣的從容,讓“蘇超”的影響力早已跳出綠茵場,在社會文化空間裡“圈粉無數”。

即便是在“蘇超”賽場上戰績不佳的常州隊,雖“輸了比賽”,卻“贏了流量”。今年端午假期,常州涌入了15萬揚州人,帶動景區周邊餐飲、住宿、零售等消費激增25%。賽後“常州發佈”連發的《致每一位喜愛常寶的球迷》《致常州的綠茵追夢人》兩文,讓人看到了常州全力“破局”發展足球的決心,也展示了其直面短板、勇於“追光”的鮮活形象。

這給嘉興提供了生動的啓示——隨着承辦的賽事越來越多,不僅直接拉起消費的“增長曲線”、激活賽事經濟的“一池春水”,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着城市人文品格,讓嘉興的城市形象愈發鮮活、立體、充滿溫度。

正如嘉興大學商學院市場營銷系教師張建磊博士所言,體育賽事的觀賞性與參與性天然與文旅消費深度融合。對嘉興來說,“嘉馬”“浙BA”等大型賽事的成功舉辦,不僅爲嘉興帶來可觀的流量,更爲嘉興體育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成爲嘉興打造城市新名片、塑造城市新形象的重要機遇。

(三)

“浙BA”激戰正酣,還將持續半年。要打好“浙BA”的下半場,本質是要完成從“賽事”到“賽勢”的躍遷,“浙BA”亟需完成從“一時狂歡”轉向“長效IP”的深度運營。

賽場內外,成功案例早已給出啓示。貴州“村超”自2023年5月爆火以來,已從一場純粹的民間足球賽事,逐漸演變成了集踢球、曬文化、賺口碑於一身的綜合性IP;江蘇“蘇超”作爲省級足球賽,把體育賽事和城市名片綁在一起,讓比賽成爲城市的“活廣告”;上海馬拉松作爲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城市馬拉松賽事之一,如今是跑者較勁、商家吆喝、城市文化露臉的大平臺……這些“火出圈”的實踐,爲嘉興培育本土賽事IP提供了鮮活範本。

“辦好賽事是談論一切的基礎。”嘉興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的觀點直指關鍵。辦好賽事,先要接住羣衆的“看賽期待”,讓賽場本身充滿競技魅力與觀賽樂趣;更要做好“融”字文章——以“賽事+”爲筆,串聯農文旅資源,讓賽事不止於競技場的角逐;借宣傳之力擴大知曉度,以軟實力提升品牌效應,讓賽事影響力不斷向外延伸。

嘉興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慶剛認爲,既要關注“大衆賽道”,爲更廣泛羣體創新賽事形態,比如爲“浙BA”打造少年款、爲銀髮羣體定製賽事品牌等,讓更多人走進賽場;也要深耕“小衆藍海”,如平湖林埭鎮“棒球小鎮”精選培育特色賽事,形成“體育引流、產業造血、城鄉共富”的發展格局。

多元化的賽事供給不僅是體育競技的展示平臺,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而發展賽事經濟,要聚焦賽事更要跳出賽事。培育本土賽事IP,不斷挖掘賽事經濟的潛力,將賽事流量轉化爲經濟增量,方能讓嘉興的賽事之“火”,從一時之熱燃成長久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