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滑雪道盡頭是骨科” 名醫解惑

近日,亞洲冬季運動會帶動了一波冰雪運動熱潮。然而,在感受冰雪運動的速度與激情的同時,我們也常聽到“滑雪道的盡頭是骨科”的說法。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瞭解到,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中,北上滑雪造成運動損傷的患者數量在骨科門診中有所增加。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何愛珊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中表示,在冰雪運動中,摔倒時有發生,爲了在最大程度上減少運動損傷,運動者除了要防護好關鍵的身體部位,掌握正確的摔倒姿勢很重要。

在運動前要學習基本的滑雪技巧,在平緩的滑雪場進行初級練習,避免一開始就挑戰高速場地。運動前要做好充分的熱身活動,針對肘關節等關鍵部位,佩戴好合適的護具,護膝、護肘、頭盔等是非常必要的。

摔倒的正確姿勢?記住減速、側身、增加接觸面

對於小白來說,如果不小心失去了平衡,怎樣摔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護自己、減少損傷?

何愛珊有如下建議:一是要減速。當感覺自己要失去平衡時,儘可能地降低重心、減慢速度,比如可以將雪板從豎着對向坡面改爲橫對坡面,身體側傾,用雪板颳雪減速。

二是側身摔倒損害更小。如果有反應的時間,最好的方式是選擇側向摔倒,可以選擇側方手臂、側後背着地。

三是要避免某個部位單獨着地,摔倒時要有多個支點、增加身體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如果不得不向前摔倒,儘量避免只是雙膝着地,可以加上用手臂支撐,分散作用力,減輕對單個關節的衝擊。如果是向後摔倒,儘量不要過度屈膝着地,這樣會大力衝擊膝關節,可以稍微伸直膝關節,讓大腿和臀部着地。

膝關節損傷最常見難以活動要及時就醫

“對於非專業選手來說,冰雪運動中最常見的損傷主要集中在膝關節,如前交叉韌帶撕裂、半月板撕裂以及內側副韌帶撕裂等。”何愛珊說。此外,肘關節損傷、肩部損傷、頭部損傷等也較常見。

“特別要提醒的是前交叉韌帶的損傷,在部分年輕人身上,這種損傷有時只會引起輕度的腫脹和疼痛,常會被忽視。人們覺得忍忍就過去了,但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活動,就會影響康復。”前交叉韌帶主要起到穩定膝關節的作用,有些人受傷後可能是前交叉韌帶部分撕裂,並不會特別難受,在休息後還可以走路甚至運動,但此時損傷還在繼續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後期可能會引發疼痛症狀明顯的半月板損傷。

何愛珊建議,如果在扭傷急性期(72小時)後,關節受傷情況好轉,但在恢復運動的時候,又出現了膝關節不穩的情況,比如感覺到關節有錯動、扭動,建議到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儘早排查出日常生活中難以察覺的損傷。

那麼,如果出現扭傷,應該如何應急處理呢?這時應立即停止運動,可以先使用護具固定好扭傷關節,然後離開滑雪場,找到可以休息的地方。對於一些輕微的扭傷,如果感到扭傷部位有發熱、火辣辣的感覺,在急性期內可以先進行冰敷和休息,觀察腫脹和疼痛的情況。在急性期之後,如果感覺已經消腫,可以熱敷患處,促進血液循環和恢復。“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一定需要在72小時之後開始熱敷,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感受來判斷,如果幾天過後患處還是沒有消腫、感覺熱熱的,那還是可以繼續冰敷,以自身的舒適爲宜。”何愛珊說。

何愛珊表示,如果摔倒以後,關節出現了明顯的腫脹和疼痛、難以活動,建議及時到醫院尋求幫助。

皮膚凍傷了?別用燙水浸泡患處!

在寒冷的冰雪環境中,凍傷也是需要警惕的問題。爲了避免凍傷,選擇合適的保暖裝備至關重要。在衣物的選擇方面,主要選擇輕薄且保暖性能好的衣物。比如內層可以選擇吸溼排汗的貼身衣物;第二層要穿保暖的衣物鎖住體溫,如抓絨衣或羽絨服;最外層要選擇穿防風防水的外套和褲子。在運動過程中,儘量減少皮膚的外露,佩戴帽子、頭套、圍巾等,保護好頭部和頸部。

“如果感覺身體某個部位出現發紅、腫脹或刺痛等不適症狀,可能是凍傷的早期表現。”何愛珊說,此時應立即脫離寒冷環境,到溫暖的地方休息。對於受凍部位的處理,切忌用過熱的水或熱水袋直接接觸皮膚,以免造成燙傷。建議使用接近人體溫度的溫水(30~37攝氏度)進行浸泡,但時間不宜過長,待麻木感消失後即可停止。在凍傷較嚴重的情況下,如出現皮膚髮紫、發黑等症狀,應及時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