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乾隆多點野心,中國將多出一個省,且領土面積是新疆一個半大

在乾隆統治時期,清朝已處於全盛時期,其疆域遼闊,實力雄厚。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個遙遠的國家竟向大清帝國遞交了歸順詔書,希望能成爲大清版圖的一部分。如果乾隆當時欣然應允,中國將多出一個領土面積相當於新疆一個半大的新省。這個國家究竟是哪裡?爲什麼他們會主動歸順大清?乾隆皇帝爲何沒有同意?當時的清朝究竟是膽小怯懦,還是深謀遠慮?這個令人費解的歷史謎團,讓我們一同探索。

哈薩克汗國主動請求歸順大清

炎黃子孫對祖國邊疆自古就視爲神聖不可侵犯之地,講求"不犯河山,與鄰爲善"的睦鄰政策。但歷史長河中也偶有外族歸順大一統的先例。譬如大宋與西夏、大理、高麗等國歸師有加的淵源,即是當年外族主動請求納貢臣服的例證。

抱負大一統,普茲安集的大清國,也曾有這般機緣。當時羣雄並起,清朝方興未艾,在掃除祖國大地上的蒙古殘餘勢力時,乾隆皇帝遠征新疆時期,突遭一怪陣。

1728年,蒙古遊牧民族之一的哈薩克汗國,見清軍勢不可擋,莫名地向乾隆遞交歸順詔書,言辭懇切地希望能獲准加入版圖。乍看之下,皇帝自當喜出望外,頃刻間就能無償征服一方廣袤疆土,將清國版圖推廣至天山北路。

然而,閱讀歸順詔書時,乾隆不免微蹙雙眉。詔書上寫着:朕哈薩克汗王,奉統一蒙古上下衛所部七部落萬餘戶衆,願盡赤子之心歸附大清,惟求恩主准予歸順,擁戴東宗。

乾隆深知,哈薩克汗國乃是由多個遊牧蒙古部落組成的鬆散聯盟,素以內部爭鬥家常便飯。他們向征服者屈膝,未免讓人生疑。果不其然,很快探子就探知內情,哈薩克汗王根本無力掌控全國,連請求歸順都出自哈薩克王國中權力最大的一個部落主事者之手。而其居心,不過是想借助大清的威懾力,鎮壓失控的內亂局面。

哈薩克汗國內部權力鬥爭激烈

哈薩克汗國乃是由七大部落組成的鬆散聯盟。雖有一君臨國,掌管全國大權,但這七大部落的族長几乎擁有與國王等同的實權,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駐軍和行省,對國家事務也有極大的發言權。

其中,擁有最多實權的就是闊舍克布拉部落。這個部落駐紮在哈薩克的中心地帶,人口衆多,佔據着戰略要地的優勢。闊舍克布拉部落的酋長身兼幾項重要軍職,實際上掌控了大半國家軍力。而哈薩克國王不過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元首。

當時,在闊舍克布拉部落內部更是權力分裂。族長年事已高,子嗣各懷異心,你爭我奪,相互傾軋內鬥不休。最終,族長的長子扶椺力最大,暗中遣使向乾隆求援,意欲以大清王朝的霸威,一錘定音內亂的局勢。

與此同時,曾一度在哈薩克地區橫行的準噶爾部落殘餘,也在國內引發了不小的騷亂。準噶爾人雖已覆亡,但流散四野的遊民和遺老遺孤,仍在哈薩克土地上到處流竄作亂,成爲一支不受控制的暴民力量。他們禍亂一方,爲騷擾邊疆平民百姓,給正常的貿易和生產活動帶來重大阻礙。

哈薩克王儲雖一再向乾隆請命,要求征剿準噶爾殘部。但由於內部權力分裂,根本無法集中統一的指揮調度。因此,哈薩克統治階層只得將矛頭直指乾隆,藉由向大清效忠臣服的方式,以求借重兵力將這支暴民力量一舉殲滅。

乾隆拒絕歸順的深遠考慮

乾隆接到哈薩克詔書之後,旋即召集軍機大臣開會商議。自思延安之後,朝野上下雖一片太平盛世,但鑑於當年蒙古人曾數次圍攻北京皇城的歷史陰影,對待遊牧民族向來持一種戒懼心理。況且這次哈薩克詔書來歷不明,難免讓人生疑。

大臣們紛紛獻策,有的提議痛下殺手,徹底肅清遊牧民族的威脅;有的則主張以德服人,循循善誘,化干戈爲玉帛。乾隆皇帝沉吟許久,最終拗反對二者的建議。

他首先指出,哈薩克地處偏遠,民風彪悍,即使臣服無疑會產生沉重的駐防費用。一旦開疆拓土,必然會引發其他遊牧民族的猜忌,進而可能醞釀新的動亂隱患。況且哈薩克詔書實爲內亂一派自我保全的苟且之計,缺乏誠意,即便歸順也難盡如人意。

同時,他也不贊同以德服人的建議。他說,蒙古人向來熱衷戰爭,即使朝貢有加,他們骨子裡對漢人也懷有根深蒂固的敵意。臣服於大清王朝後,的的確確會爲邊疆和親政策帶來陣痛。屆時不惜一切代價予以同化,所付出的財力物力將是一筆沉重負擔。

乾隆洞見這其中的利弊得失,因此拒絕了哈薩克的歸順請求。他認爲,即便哈薩克暫時歸順,日後終將因內亂問題和民族矛盾激化而叛逆,到那時鎮壓起來只會陷入沉重的泥潭。

若是一切順利,哈薩克歸順將比如今的新疆更加遼闊。但一旦事與願違,所需付出的代價將遠遠超過收益。因此,乾隆英明地選擇了不作迴應,避免陷入這場無謂的權力角逐,從而避免了嚴重的歷史遺患。

清廷對準噶爾採取迂迴手段

哈薩克詔書雖被婉拒,但準噶爾殘部在哈薩克地區騷擾邊疆的問題,卻讓乾隆寢食難安。作爲一代英明君主,他深知這只是個別問題的冰山一角,必須儘快將其徹底解決,以絕後患。

清兵直接出擊自然是一條捷徑,但乾隆並未貿然採取這種方式。他清楚,準噶爾雖已喪失王朝,卻仍保留着一部分雄主的餘威。倘若親自出兵剿滅,難免會激起其他藩屬國的不安,引發連鎖反應,進而醞釀更大的動亂。

爲此,乾隆決定循私而不循公,暗中運作,採取迂迴手段。他下令秘密遣使前往哈薩克王國,暗中拉攏其中一些準噶爾殘餘勢力,給予他們重金厚贈,並許諾將來重新分封土地建立政權。

當時,準噶爾人雖已四分五裂,卻仍存有一些領袖人物在哈薩克暗中活動。乾隆就是瞄準了他們,希望藉助內部的分裂瓦解,從而將整個準噶爾殘餘勢力掌控在手中。

與此同時,清廷又暗渡陳倉,派密使拉攏哈薩克王國內部親清派力量。他們不遺餘力地宣揚大清王朝的弘寬仁德,許以重賞厚酬,希望藉此分化哈薩克內部。一旦親清派力量足夠強大,就可以藉助他們的力量,將準噶爾殘餘徹底肅清。

這些迂迴手段用意在於避免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儘可能保持邊疆地區的和平穩定。乾隆深知,與其耗費大量人馬財力征戰邊陲,不如利用蛇矛政策,以逸待勞,達到最終目的。

乾隆英明遠慮的歷史功績

藉助內顧之計,乾隆終於在哈薩克地區扭轉了局面。準噶爾殘部被徹底肅清,哈薩克親清王族開始掌控大權。而哈薩克大範圍內亂的局面也終於得到了平息。然而,這一切的階段性勝利,只是乾隆睿智治理的一個縮影。

實際上,自乾隆即位以來,他就體現出對穩固疆土、防範隱患的高度重視。曾多次親征西域,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將邊疆割據勢力一一肅清。即便在哈薩克問題上採取了迂迴手段,本質上也是爲了避免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防止戰火連珠升級。

乾隆深知,中華王朝基業長青,根基在於民心向背。倘若爲了擴張領土而不惜以武力平叛,必然會引發更多民族矛盾,醞釀巨大的民族隱患。屆時不僅邊疆難以穩固,甚至可能引發全國範圍內亂,前功盡棄。

因此,他在處理哈薩克問題時,既沒有貿然出兵征伐,也沒有輕易納入版圖。這種對長遠發展的精心籌謀,恰恰展現了他英明的治國理念。他時刻將國家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努力消弭民族矛盾,確保各族人民的衣食無憂。

正是憑藉這份遠見卓識,乾隆方能有效整頓吏治,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在他的治理之下,中央集權統一,地方經濟欣欣向榮,文化藝術達到巔峰,國力空前強盛。這一切,正是源於乾隆對國家前途的深謀遠慮。

他對邊疆地區的審慎決策,不僅避免了當時可能發生的戰亂,更爲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治理經驗。如何防範內憂外患、如何化解民族矛盾、如何使各族人民衣食無憂,正是我們當代人應該銘記和傳承的治國智慧。這份歷史功績,正是乾隆君臨天下時期最爲寶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