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於教育,健康有序發展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
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重要的使命,是教育強國建設關鍵的創新,一方面我們要毫不猶豫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一方面我們也要精益求精地保證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構建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守正創新、健康有序、行穩致遠” 的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新生態。
推動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的“守正創新”
“守正”是要守爲黨育人、爲國育才之正、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之正;“創新”是要創“教育強國建設”之新、創“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之新。
守“立德樹人”之正,明確戰略目標。“守正”要瞄準“立德樹人”目標。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是國家發展戰略,是培養未來人才的戰略,首要目標是“立德樹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樑之才,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後繼有人。
守“德智體美勞”之正,助力全面發展。“守正”要築牢育人根基。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要覆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下一代的家國情懷、智慧社會責任感爲德;培養下一代創新精神和科學潛質爲智;培養下一代強壯的體魄、堅定的意志和健全的心理爲體;培養下一代崇尚中華文化的從容和優雅爲美;培養下一代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和勞動成果爲勞。不能把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侷限在提高解題效率、生成一幅畫的小圈子裡,避免淪爲單純的技能訓練而忽視價值引領。
守“教育規律”之正,尊重成長節奏。“守正”要尊重教育教學規律。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邏輯和節奏,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不能脫離教育的本質規律,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特點和興趣點,科學設計人工智能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對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應側重通過趣味化、生活化的體驗活動,如搭建簡單的智能模型、參與人工智能科普遊戲等,激發其對人工智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科學思維的萌芽,而不是過早引入複雜的算法理論或編程技術,避免超出學生的接受能力,反而扼殺學習興趣。
“創新”不僅僅是理念,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的創新也要在“融”上下功夫。把人工智能“融”於各學段全環節的課程。“融”有三種形式:一是融貫國家課程標準的《信息科技》課程,人工智能以信息科技、計算機科學技術爲基礎,從《信息科技》課程延展出人工智能的場境、案例、實踐、應用和創新是最順理成章的,《信息科技》課程的師資力量可以無縫承接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的重任。二是融合各學科課程,打破學科壁壘,語文課讓人工智能爲“春江水暖鴨先知”生成視頻;物理課上展示中國智能機器人後空翻的運動原理;歷史課給學生重現都江堰的工程過程;體育課用人工智能指導學生跳繩的動作。人工智能不是一門孤立的技術學科,通過跨學科的融合教育,讓學生理解人工智能的多元價值,構建全面、立體的認知、能力和價值觀。各學科教師都成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的重要師資隊伍。三是融匯課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打造以人工智能爲主題的文化節、科技節;用人工智能賦能社會調查、社區服務;人工智能工作坊、人工智能團建日。把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
推動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的“健康有序”
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是創新,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的“健康有序”就十分重要。健康是符合“立德樹人”的目標,健康是符合未來人才的培養模式。有序是“有標準、有梯度、有約束”的實施框架,避免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的無序化與空洞化。
“有標準”表現在各地方和學校應該按照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出臺的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相關的各種規劃和指南,明確“學什麼、教什麼和怎麼評?”地方和學校根據自身條件制定實施方案,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推動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健康有序發展。
“有梯度”表現在科學規劃全學段梯度,需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差異化內容。小學階段應側重從體驗到認識,組織同學體驗最先進的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感悟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力量和優勢,刺激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引導他們認識和接受人工智能對學生與生活的深度改變,養成學習的好習慣,不能把大學的內容強灌給小學生。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側重從理解到應用,通過理解人工智能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嘗試運用人工智能解決實際問題。通過生活實踐和跨學科學習,感受和理解人機協同的工作過程,學會和人工智能合作。高中階段側重於探索與創新,通過人工智能開展創新實踐,不斷積累創新能力和科學潛質。
“有約束”表現在技術邊界的界定上,健康的人工智能教育既不是“用機器替代學習”,也不是“用機器替代教師”。讓人工智能成爲教育的加分項,而不是干擾項;讓中小學生擁抱人工智能,而不是依賴人工智能;讓中小學生不能因爲有人工智能朋友而遠離人類朋友。
推動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的“行穩致遠”
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程,必須避免 “一陣風” 式的短期行爲,在啓動與落地階段就錨定“行穩致遠”的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在於構建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的新教育生態。
人工智能教育從全學段到全方位的新生態建設。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要從認識到行動、從建設到應用、從賦能到育人。要關注行動成效、應用成效和育人成效,及時發現問題,迭代和優化。把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建設成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教育強國建設的一環。
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形式上看,教師是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過程中與學生和人工智能的“接口”,他們和學生一起學習,他們和學生、人工智能協同解決問題,本質上看,教師要把握學習的方向,保證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的能力方向上的成長,他們要設計學習活動、規劃實踐場景、引導學生的學習、調動學生的動機、激發學生的潛力。和人工智能同時代的教師和傳統的教師有本質的差別。對全員教師開展分層培訓,鼓勵研發人工智能應用,開發跨學科課程,支持他們相互交流和研討,爲中小學老師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的全社會協同。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需打破校園邊界,利用社會資源,形成“共育”合力。有條件的區域可以與科技企業共建 “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體驗(實踐)基地”,整合公益力量,助力均衡發展,實現“行穩致遠”。
(作者熊璋,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