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真被資本做局了?順風車沒網約車賺錢的哈囉跑步進場:引入螞蟻寧王

"被資本做局"成了近期的流行詞,但要論哪個商業領域最能呈現出典型的資本超前佈局特徵,無人駕駛出租車,也就是Robotaxi,一定榜上有名。

一直到現在,幾乎所有把Robotaxi作爲主營業務的公司都在虧損,但哪怕虧了這麼多年,燒了這麼多錢,依然有新的資方持續進入。

比如最近,哈囉就高調宣佈殺進Robotaxi。

6月23日,哈囉出行官宣稱,哈囉Robotaxi業務完成超30億元融資,引入螞蟻集團、寧德時代戰略投資。三者通過旗下投資主體共同發起成立的"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在滬註冊,註冊資金爲 12.88 億元人民幣。

哈囉方面表示,該公司將專注於L4 級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安全應用和商業化落地。

哈囉跑步進場

要理解哈囉爲何此時佈局Robotaxi,首先需要釐清其業務版圖。

從企業此前披露的招股書看,其業務主要有兩塊,一是共享兩輪車業務,包括共享自行車和共享電單車;二是順風車業務。前者在2020年的收入超過了55億元,同比2019年增長21.1%,佔公司收入的比重超過了九成,毛利佔比接近五成。

但兩輪業務增長面臨瓶頸,當下的共享單車行業,呈現哈囉、美團和青桔三足鼎立的局面。iiMedia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24年,消費者在用車時,分別有64.52%、57.32%、47.22%的人會選擇美團、哈囉和青桔,用戶滲透率並沒有拉開明顯差距。三家默契採取相同的收費標準,企業難以通過差異化服務獲取溢價空間。

膠着的市場競爭之外,在規模擴張維度,各地總量管控政策鎖死了單車投放上限,而重資產模式帶來的財務壓力,也就是折舊攤銷,持續拖累盈利能力。

需要明確的是,共享單車的市場價值並未因盈利難題而消減。作爲高頻流量入口,該業務對用戶生態體系的構建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這也是美團、阿里及滴滴等巨頭持續投入的底層邏輯。然而從資本視角審視,共享單車業務已顯露出增長空間有限的客觀現實。

爲此,哈囉佈局了輕資產的順風車業務。嘀嗒出行招股書中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哈囉以47.9%的市佔率居首。

但從整體市場來看,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以交易額計算,2023年順風車市場份額約爲4.4%,遠少於出租車54.2%、網約車41.4%的市場份額。同時,順風車沒有網約車賺錢,平臺平均抽傭約9.8%,遠少於網約車平均27.1%的抽傭。

這也推動哈囉不斷探索新的業務方向。

今年3月,哈囉以15億元的對價取得了"共享單車第一股"A股上市公司"永安行"的控制權。這場交易不僅涉及上市公司控制權轉移,作爲永安行的股東螞蟻集團還能套現2.19億元離場。市場普遍將此解讀爲哈囉構建資本通道的關鍵舉措。

而處在準備"曲線上市"階段的哈囉,亟須突破傳統業務估值天花板,講出一個更具顛覆性、更能撬動想象空間的新故事,要論想象空間,那Robotaxi肯定是公認的最合適的賽道。

押注Robotaxi的哈囉絕非孤例,這兩年,出行企業以及自動駕駛企業在不約而同地佈局Robotaxi。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分別於去年10月、11月在納斯達克上市,如祺出行、嘀嗒出行、曹操出行紛紛赴港上市,近期文遠知行也被曝秘密提交香港上市申請,從這些企業的招股書以及公開表態來看,Robotaxi都是未來的核心業務。

在商業化落地方面近期也有標誌性事件。6月22日,特斯拉正式啓動了Robotaxi服務,首批投放的10臺Model Y已經開始小範圍試運營,接載付費乘客。國內的蘿蔔快跑則跑得更快,公開資料顯示,蘿蔔快跑已經在全球15座城市落地,截至今年5月,其服務單量已達1100萬次。此外,滴滴聯手廣汽埃安打造的L4即將年底量產交付;Momenta聯手上汽,計劃2026年實現數百輛車的運營。

企業的爭相搶灘,本質上是對出行產業範式遷移的提前佈局——當技術拐點臨近時,具備場景數據、用戶基礎與產業協同能力的企業,將獲得重新定義市場格局的歷史機遇。

前路光明但坎坷

天風證券的研究報告預測,2025年可能成爲Robotaxi商業化落地的元年。報告進一步指出,該市場預計將從2027年起迎來爆發式增長,到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逼近5000億元,這將是2027年規模的22倍之多,屆時其在智慧出行市場中的滲透率將達到32%。

行業的前景無疑令人振奮,但業內普遍認爲,Robotaxi要想實現大規模普及並最終盈利,至少需要跨越兩道嚴峻的關卡。

首當其衝的是成本關。當下的Robotaxi造價高昂,爲了實現高水平的自動駕駛能力,車輛必須搭載價格不菲的激光雷達、高清攝像頭、毫米波雷達以及強大的車載計算平臺。儘管近年來傳感器價格呈下降趨勢,但裝備多套高端傳感器的整車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此外,與傳統網約車平臺採用的車輛和司機成本由個體承擔,平臺僅提供信息的輕資產模式不同,典型的Robotaxi運營商往往需要自行購置、持有並維護整個車隊,同時承擔車輛的保養、充電、停車等日常運維開銷,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運營成本和資金鍊的壓力。

緊隨其後的是立法關。Robotaxi的真正落地和推廣,離不開監管框架的強力支撐。中國在政策推動層面展現出了相對積極的態度,明確將智能網聯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列爲國家戰略方向,並在過去幾年密集出臺了多項指導性文件。

從實踐上看,北京在2021年11月率先開放了國內首個Robotaxi商業化收費試點,允許百度Apollo等企業在亦莊區域提供付費載客服務。截至2023年底,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武漢等超過十個城市也相繼出臺了支持政策,向企業發放測試許可或示範運營資格。這些舉措清晰地表明,中國監管的整體態度正從早期的審慎探索逐步走向開放包容,爲行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試驗田和合法化路徑。

儘管如此,一個關鍵短板依然存在:全國範圍內統一、完備的自動駕駛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建立。在覈心問題上,如事故責任如何清晰認定、損失賠償機制如何運作,以及至關重要的數據安全如何保障等,具體的實施細則仍處於模糊地帶。

因此,通過立法在保障公共安全和鼓勵技術創新之間找到精準的平衡點,統一明確涵蓋無人駕駛車輛登記上牌、道路測試規範到商業運營准入條件等全鏈條的規則,並建立清晰的事故責任劃分框架及配套的保險理賠機制,是支撐Robotaxi最終走向大規模商業化運營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