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C-V中國突圍 AI時代與x86、ARM三分天下
中經記者 李玉洋 上海報道
不再僅僅是指令集架構名義上除x86、ARM之外的一個選擇,RISC-V(第五代精簡指令集)如今已有與前兩者“三分天下”的實力。
指令集架構(ISA)是處理器提供給軟件(操作系統、編譯器、應用程序)的抽象接口,RISC-V以開放標準與靈活架構正成爲全球芯片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展望中國未來CPU的發展,能夠同時自主、可控、繁榮三大特徵的指令集架構,RISC-V幾乎成爲必選項。”在日前舉辦的第五屆RISC-V中國峰會上,芯原股份(688521.SH)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上海開放處理器產業創新中心理事長戴偉民如是表示。
中國是RISC-V大國。據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史惠康在峰會上介紹,2024年全球基於RISC-V指令集的芯片出貨量已有數百億顆,其中有一半以上來自中國。
如今,RISC-V應用在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服務器、汽車電子等相關領域均取得了突破。“RISC-V生態肉眼可見地日益壯大了,目前高通、英偉達、英飛凌等芯片大廠都明確表態支持RISC-V。整體來看,RISC-V已經進入大爆發的前夜。”電子創新網創始人張國斌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值得注意的是,RISC-V在HPC(高性能計算)這些高端市場的表現也越來越好。RISC-V國際基金會CEO Andrea Gallo表示,RISC-V已從嵌入式計算領域延伸至存儲技術和高性能計算領域,充分展現了該架構的強勁勢頭。
累計出貨量將突破200億顆
據瞭解,RISC-V自2010年問世以來,在全球學術界和產業界共同努力推動下,逐步迎來爆發式增長,目前已與x86、ARM成爲全球最重要的三種處理器指令集架構。
2022年,RISC-V國際基金會宣佈,全球搭載RISC-V核心的芯片出貨量總計超過100億顆。達成這個目標,RISC-V用了12年,而ARM用了21年,x86則花了大約30年乃至更久時間。
記者注意到,有着“RISC-V之父”稱號的RISC-V國際基金會首席架構師Krste Asanovic和知名RISC-V領域創業公司Tenstorrent首席執行官Jim Keller(被外界稱爲“架構師大神”)以不同形式出現在本屆RISC-V中國峰會上,着實不多見。
“過去十年,CPU性能提升主要靠製程;未來五年,靈活指令集與開源協作帶來的變化將比前十年的總和還多。”Jim Keller表示RISC-V的開放性正催生前所未有的創新速度。此外,Tenstorrent還首次系統披露公司“開放式芯粒架構(OCA)”路線圖。
Tenstorrent首席架構師練維漢表示,OCA預計可將單顆芯片研發成本從10億—20億美元降至數億美元量級。同時,Tenstorrent公佈了CPU產品藍圖:代號Ascalon的RISC-V CPU核心達到了“與最新AMD Zen 4/5差不多的性能”,未來兩三年性能還將以每年約10%的速度提升;並計劃在2027年推出全世界最快的CPU Callandor。
此外,科技圈的明星企業英偉達也罕見闡述了其RISC-V產品策略。英偉達硬件工程副總裁Frans Sijstermans透露,英偉達正積極推進CUDA向RISC-V架構的移植工作,此前CUDA僅部署於x86與ARM架構。
Frans Sijstermans還補充說,NVLink Fusion現在也支持客戶用自己的RISC-V CPU,不再只是傳統的x86/ARM架構CPU,即整合RISC-V CPU、GPU、網絡芯片及NVLink互連技術,構建完整的數據中心級架構。
相關數據顯示,英偉達2024年基於RISC-V的GPU出貨已超10億顆。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英偉達在現有GPU之中用上了定製的RISC-V控制器,主要用於電源、顯示與安全等相關的管理工作,很難被視作GPU主體。
“在EDA工具領域,新思、華大九天、合見工軟等領先廠商也大力支持RISC-V,在產品品類方面,RISC-V已經覆蓋了CPU/DSP/MCU、算力處理器、汽車電子等多個領域。”張國斌表示。
市場研究機構SHD預測,到2031年RISC-V芯片累計出貨量將突破200億顆,廣泛滲透消費電子、汽車、HPC等領域。
主流之路仍需努力
業界有觀點認爲,與x86在PC和服務器、ARM在移動手機上建立的生態相比,RISC-V生態最主要的問題是“專用有餘、通用不足”。
“RISC-V的應用足跡已遍及嵌入式領域的多個關鍵場景,但整體基礎仍不夠堅實,發展結構呈現‘專用有餘、通用不足’的特徵。”芯來科技創始人胡振波坦言。
從物聯網領域的“輕量級玩家”到高性能計算的“挑戰者”,RISC-V亟待一場從專用走向通用的關鍵蛻變,尋找下一個iPhone時刻。
以RISC-V在HPC(高性能計算)領域的發展爲例,半導體行業資深產業分析師黃燁鋒表示,大部分人幾乎都默認RISC-V用於高性能領域不存在任何問題,這已是共識。“今年的RISC-V中國峰會主論壇演講,已經有過半演講人都在談HPC。而且和過去兩三年有顯著差異的是,這些演講者幾乎都已經不再將重點放在自家RISC-V產品的性能參數上。”他說。
RISC-V雖然今非昔比,但未來要走向主流HPC讓有工作要做。高通資深副總裁Leendert van Doorn表示,隨着RISC-V芯片最終要做規模與算力擴展,那麼參與者們勢必要擁抱平臺與生態思維。
他認爲開放標準和社區合作,是RISC-V本身已有的優勢,尤其指令集的矩陣、AI相關的擴展,以及不同版本的Profile配置(用於區分不同環境或應用場景的個性化設置方案),令該指令集及生態能夠以相對一致的步調適配於各類不同應用。
“在此基礎上,首先要有平臺思維。除了CPU之外,還要考慮加速器、IO控制器、總線、固件與軟件,各種平臺功能標準化,以及充分利用現有生態(如複用已經得到證明的標準)、裁剪後的平臺Profile。”Leendert van Doorn還指出,即便ARM在服務器市場做了很長時間,但其生態的成熟性仍遠不及x86。
針對“生態系統思維”,Leendert van Doorn提到的一個重要建議是儘早去做二進制轉譯,以及諸如ARM64EC這樣的混合解決方案(原生與模擬代碼混合運行)。
雖然目前RISC-V還存在軟件生態不成熟的弊端,但在衆多頭部廠商的押注和引領之下,進軍高性能計算市場,RISC-V的短板正快速補齊。
以SiFive、Ventenna、Tenstorrent爲代表的國際RISCV廠商,主要在高性能、Chiplet、RISC-V DataFlow方向佈局;而國內以開芯院、知合計算、進選時控等爲代表國產RISC-V,則主要在產業生態、高性能、IOMMU虛擬化等方向發力。
有望三分天下
“沒有中國的創新與支持,就沒有今天的RISC-V。”RISC-V國際基金會首席執行官Andrea Gallo表示。
2019年至2020年,RISC-V在物聯網智能家居爲主的嵌入式市場迎來第一波爆發。國內相繼出現了大量本土RISC-V公司,包括做RISC-V IP的芯來科技、賽昉科技,也有京東方創始人王東昇創辦的RISC-V公司奕斯偉計算。
從A股公司來看,兆易創新(603986.SH)、中科藍訊(688332.SH)、樂鑫科技(688018.SH)等廠商,均在2019年至2020年,初次發佈基於RISC-V的芯片產品;芯原股份、北京君正(300223.SZ)、全志科技(300458.SZ)、國芯科技(688262.SH)等公司,目前也均有基於RISC-V指令集的IP或芯片產品量產項目推進。
今年,RISC-V概念在IPO方面同樣活躍。5月,奕斯偉計算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而沁恆微電子在科創板IPO已經獲得受理,值得一提的是,沁恆微電子始終保持盈利。
2022年至2024年,沁恆微電子的合計營收爲9.43億元,合計淨利潤爲2.35億元,淨利潤佔營收的比例爲24.92%。
SHD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到2031年,RISC-V架構處理器的出貨將突破200億顆,市場滲透率將達到25.7%。屆時,RISC-V在主要的市場,如消費,計算機、汽車、數據中心,工業、網絡等的市佔率將分別達到39%、33%、31%、28%、27%、26%。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達摩院玄鐵團隊負責人戚肖寧指出,RISC-V“在嵌入式領域,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經形成,現在我們要往HPC方向上發展”。“我相信基於這樣的趨勢,RISC-V在各領域都會三分天下,乃至在未來15年內,在高性能、大算力領域成爲統治級架構。”戚肖寧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