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政府上修「南海海槽」地震機率! 30年內規模8以上達90%

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27日公佈最新評估,將南海海槽巨大地震(預估規模8以上)在未來30年內的發生機率,從原本的約80%調整爲「約60%到90%以上」。同時,若僅依地震平均發生間隔計算,數值爲20%到50%,不過專家強調,無論哪一種算法,都顯示大規模地震的迫近性極高。

綜合日媒報導,地震調查委員會今年1月時,曾將南海海槽地震的發生機率定爲約80%。這項數據的依據,來自高知縣室津港自江戶時代到昭和時期的地震隆起紀錄。

▲日本政府將南海海槽30年內8強震機率上修至90%以上。(圖/取自日本地震本部)

不過,隨着新研究指出紀錄本身存在誤差與不確定性,委員會重新檢視資料,並採用新計算方式後,才調整爲「約60%到90%以上」的更廣泛範圍。

委員會平田直委員長解釋,「我們在全面檢討後,即便納入最新知見,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發生可能性依然非常高,這個結論並沒有改變。」

同時,若不考慮隆起紀錄、僅依照其他海溝型地震的平均發生間隔推算,結果則爲20%到50%。儘管看似比先前數字低,但學界指出,這樣的數值在地震學上仍屬「非常高」的等級。

▲日本能登2024年1月1日發生規模7.6地震,輪島市災情最爲慘重。(圖/路透)

平田直也提醒,像靜岡縣等地區正好位於震源與可能引發海嘯的區域,一旦地震發生影響將極爲嚴重。他強調,雖然難以避免地震本身,但若事先做好防災規劃,確實能有效減少傷亡。

東京大學教授關谷直也則直言,以不同方式呈現「兩種機率」,對一般民衆而言容易混淆,呼籲政府在資訊發佈時,應該同時給予清楚的防災指引,避免讓民衆誤判風險。

目前地震調查委員會強調,防災對策必須持續推進,並在對外說明時,以約60%到90%以上作爲主要數值,提醒民衆地震發生的切迫性已經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