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服「家庭常備藥」腸癌複發率降55% 風險族羣不能碰
瑞典在北歐進行的大型研究顯示,腸癌患者切除腫瘤術後每天服用160毫克低劑量阿斯匹靈,可大幅降低復發機率。
全球每年近200萬人確診大腸癌,即使化療、放療、手術治療技術進步,患者腫瘤切除後仍可能復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17日登載一項與腸癌有關的瑞典大型研究,美國家戶常備的非處方藥物阿斯匹靈能讓部分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復發機率降低55%,每天服用160毫克即可,但務必由醫師綜合診斷方能決定是否用藥,萬一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恐危及性命。
綜合英國《衛報》、美國福斯新聞18日報導,此研究由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t)、卡洛林斯卡大學醫院團隊合作進行,針對瑞典、挪威、丹麥、芬蘭總計33家醫院逾3500名已接受腫瘤切除手術的癌症患者追蹤,其中1103人(37%)細胞訊號路徑PI3K帶有基因突變。有此基因突變者在腸癌病患之中約佔40%。
這1103人之中,半數每天服用160毫克的低劑量阿斯匹靈,另一半則服用安慰劑。3年後,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癌症復發風險比對照組低了55%。研究論文作者、卡洛林斯卡研究所外科教授馬特林(Anna Martling)說,根據這項研究結果,大腸直腸癌患者術後應考慮接受PI3K相關檢測。
阿斯匹靈是一種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可緩解疼痛、發燒、發炎等不適症狀。低劑量阿斯匹靈也能預防血栓。馬特林指出,阿斯匹靈不僅是全球各地容易取得的藥物,相較於其他抗癌藥物,阿斯匹靈價格極爲低廉。她認爲上述研究成果將改變臨牀作法,「如果腸癌患者帶有這種突變,就有機會讓復發風險降低5成以上,影響巨大」。
全球50歲以下腸癌發病率持續上升,原因暫時未能確認,但科學家懷疑與垃圾食品、肥胖、缺乏運動、腸道細菌產生的毒素有關。阿斯匹靈似乎可經由抑制發炎、干擾PI3K路徑、抑制血小板活性以達到預防癌症發生的效果。不過馬特林也承認本研究仍有侷限之處,例如研究不足以進行詳細的次羣組(subgroup)分析、研究對象未納80歲以上患者。
阿斯匹靈問世已逾百年,但長期服用仍有風險。瑞典本次研究的實驗有4人出現可能與阿斯匹靈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包括過敏、胃腸道出血、腦出血。實驗組與對照組均有4名患者死亡,其中1例可能由阿斯匹靈引起。馬特林建議,若考慮使用阿斯匹靈控制腸癌復發問題,應經由醫師綜合考量後實施,不建議在非醫療情況下用藥。胃潰瘍、出血性疾病或氣喘患者不應服用阿斯匹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