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全齡牛肉解禁 即日可輸臺

食藥署22日公佈修正「日本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即日起正式開放全齡牛日本牛肉輸臺。(本報資料照片)

食藥署22日公佈修正「日本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即日起正式開放全齡牛日本牛肉輸臺。疑爲牛海綿狀腦病病例的牛都不得進口;具風險的頭骨、腦等也不得輸臺,一旦日本出現新病例,導致風險狀態調整,得停止日本牛的輸入。

國內牛肉9成依賴進口,日本牛肉佔1.4%。過去我國進口僅限30月齡以下日本牛肉,日本2019年申請開放全齡牛。食藥署今年3月4日預告修正「日本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5月22日公佈生效。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指出,日本最後1例狂牛症在2009年,已是15年前,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已認定風險可忽略,所有牛齡、部位均安全,均可貿易。食藥署除書面審查,分別在2019年、2020年、2021年前後召開3次專家會議,2022年10月也赴日實地查廠。

林金富說,依「日本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若發生嚴重食安違規,日方應立即通報。如未通報、管控,得停止受理輸入查驗申請。疑似或證實爲牛海綿狀腦病病例牛隻,或是病牛同世代牛隻,都不得輸臺;具風險的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也不得輸入。一旦日本出現新病例,導致風險狀態調整,於日本提供調查結果前,得停止日本牛的輸入。

消基會秘書長陳雅萍23日表示,食藥署自3月預告「開放日本全齡牛進口」便展現強硬態度,至22日正式公告,態度依然未變,即便預告期間確實徵集各界意見,實際上官方根本沒把外界聲音當一回事,無數次提及全齡牛隱藏的風險,但食藥署皆以「風險低可忽略不計」應答,充分展現「執意開放,無視民怨」的態度。既然政府選擇開放,相關配套措施一定要做好,唯有清楚的標示,才能讓民衆在採購肉品時,瞭解到底買了哪種牛肉,將承擔哪些風險。

消基會補充,日本自2001年發現狂牛病以來,已累積10例病例,狂牛病通常發生在5歲以上的牛,潛伏期可達10年,全齡牛的開放對健康具有疑慮,但政府仍執意開放,可能意味背後隱藏某些外交上的交換,無論考量爲何,都可以肯定首要考量絕對不是維護國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