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感引關注 卻出現藥品短缺之謎:總量充足為何還斷貨?

達菲和其仿製藥都出現了供貨限制。 圖/日經中文網

日本自2024年12月下旬流感感染者人數達到歷史最高水準以來,一些醫療機構和藥店出現了流感治療藥物庫存短缺的情況。雖然直接原因是生產企業的出貨停滯,但實際上,這一時期的藥品總出貨量已超過患者數量。有觀點認爲,部分機構因過量訂購導致庫存分佈不均。爲應對下一次流行,日本政府需採取相應措施。

「未能確保藥物的穩定供應,我們深感抱歉」,引發供貨限制連鎖反應的是日本最大的仿製藥企業澤井製藥。2025年1月上旬,澤井製藥通知醫療機構將暫時停止出貨流感治療藥物「達菲」(Tamiflu)的仿製藥。儘管年末年初工廠仍在運轉,但面對激增的訂單,產能難以跟上需求。

由於仿製藥供應中斷,生產原研藥「達菲」的中外製藥也不得不限制出貨。此外,鹽野義製藥的「速福達(Xofluza)」以及第一三共的「Inavir」等藥品也採取了供貨調整措施。在患者數量持續增加的情況下,藥品供貨受阻,部分醫療機構甚至出現了庫存耗盡的情況。

當一家制造商的供應中斷時,訂單會迅速涌向其他製造商,導致生產跟不上需求,並引發連鎖式的出貨限制。此次1月流感藥物供應受限期間,許多製藥企業無法滿足驟增的訂單,不得不採取「限定出貨」措施,僅向部分交易夥伴供貨。

藥品生產通常採用「批次生產」模式,即按照一定數量進行批量生產。從製劑、包裝到品質檢測,每個階段都按照批次進行,因此即使決定增產,也需要1至數個月才能完成出貨。在流行期突然增加供給十分困難。

並非日本所有醫療機構和藥店都面臨藥物短缺的情況。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在截至1月12日的一個月內,日本流感感染者約爲680萬人,而同期醫藥批發商向醫療機構等供應的流感治療藥物數量達到了約1,070萬人份。整體來看,藥品供應量是充足的。

神奈川縣立保健福祉大學的高級研究員阪卷弘之指出,「大型藥店等採購能力較強的機構可能訂購了超額藥品。」有些機構的採購模式是,在庫存剩餘的情況下,可以將藥品退回批發商或生產企業。然而,退回的藥品往往無法滿足國家規定的儲存標準,很多藥品仍在有效期內也會被廢棄處理。

阪卷表示,「因過量採購導致其他醫療機構和藥店藥品短缺,最終使患者受損的流通模式存在問題。」

隨着流感感染者數量的減少,流感藥物的短缺感在1月中旬開始迅速緩解。爲了避免今後在傳染病流行期間再次出現類似問題,需要採取以下措施:(1) 改變醫療機構和藥店的過量訂購行爲;(2) 政府支援製造商確保庫存。

面對持續增長的患者數量,藥店爲了避免斷貨而多訂貨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如果反覆退貨和廢棄,則會造成資源浪費。

需要流通相關方共同調查實際情況,並制定合理的採購規則。

針對流感等季節性傳染病的治療藥物,關鍵在於流行開始前能儲備多少庫存。然而,由於儲存成本較高,製造商通常會根據當季的預期消耗量來控制生產。

如果政府能夠提供儲存成本補貼,製造商將能夠更早地擴大生產。此外,如果醫療機構和藥店能嚴格遵循「先使用生產日期較早的藥品」這一原則,也能降低藥品因過期而被廢棄的風險。

本文轉載自日經中文網,不代表本社立場,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使用

原文標題:日本流感藥短缺之謎:總量充足爲何還斷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