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今治造船獲JMU經營權 臺船兩任董座看依然難與大陸對抗
▲陽明不少船隻都是今治建造。圖左起陽明前董事長謝志堅與今治社長檜垣幸人的簽約照(圖/陽明提供)
記者張佩芬/綜合報導
日本媒體報導,該國最大的今治造船,對第二大的日本造船聯合株式會社(JMU)投資比例從30%提高爲60%,將取得經營權以擴大營運規模,降低造船材料採購成本,好與韓國及大陸造船廠對抗。對此臺船(2208)兩位卸任董事長鄭文隆與譚泰平都認爲,大陸造船業太強了,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完整的供應鏈,他國難以對抗。日本造船業在二十世紀中期拿到全球第一寶座,在榜首曾擁有超過40年的紀錄,直至上世紀末才被韓國超越,2023年日本造船總產量約爲1千萬噸,較前5年下降30%;2024年中國在全球造船訂單市佔率高達70.6%,韓國市佔率爲16.7%,日本僅剩4.9%。
今治造船由檜垣家族成立於1901年,擁有124年曆史,臺灣多數船公司幾乎都在今治造過船,2021年蘇伊士「長賜輪」擱淺事件,該輪即由今治建造,今治旗下的正榮汽船租給長榮海運(2603)使用;今年3月陽明海運向正榮汽船購入3艘建造中的8000箱(20呎櫃)新世代甲醇雙燃料貨櫃船,也是由今治建造;國內擁有最大散裝船隊的慧洋-KY(2637)是今治長期客戶。
▲今治社長檜垣幸人(左一)曾專程來臺參加大客戶慧洋海運尾牙;左二起慧洋董事長藍俊升、日本海事協會會長上田德、嘉能可租船部總經理華傑夫。(圖/記者張佩芬攝)
鄭文隆與譚泰平認爲,今治的造船工藝與長期建立的口碑,加上有日本本國船公司支持,在國際造船市場仍將居於重要地位,但是要說與韓國、日本對抗,以日本的大環境來看並不容易,造船業除了要有完整供應鏈與工業基礎,也是人工密集的行業,另日本變動很大的日幣匯率,也是一大不利因素。
今治收購JMU的金額尚未公開,將向日本國內外相關部門申報申請覈准,預計還需要數月時間,收購股份後,今治在JMU中的表決權比例將達到60%,而原本各爲35%的JFE控股和IHI將分別降至20%。
今治是在2021年買下JMU3成股份,並與JMU成立合資公司「日本Shipyard」,在設計和行銷等方面展開合作。但由於今治與JMU存在競爭關係,無法共用材料採購價格等涉及成本競爭的資訊。
日本經濟新聞分析,在造船領域,南韓企業在環保型船舶接單方面獲得了政府的支援,中國企業則因人工費用和鋼材採購價格較低而佔據優勢。今治造船打算通過將JMU納爲子公司,增強成本競爭力,應對中韓企業。
大陸媒體分析,2024年今治造船的建造量爲328萬總噸,是全球第6大造船廠,JMU爲141萬總噸,居全球第12位。 如果將今治造船和JMU的數據簡單相加,則總量達到469萬總噸,將超越南韓韓華海洋(Hanwha Ocean,370萬總噸),躍居全球第4位。雖然與總噸位爲1333萬噸的中國船舶集團(CSSC)相比尚有差距,但規模已接近排名第二的南韓HD現代(614萬噸)和排名第三的南韓三星重工(561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