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職三年回報115%!翟相棟從4000萬做到百億,增聘疑爲離職前奏,投資者何去何從?
來源:倉石基金研究院
文/新浪財經上海站 時行工作室
增聘背後的信號:離職前奏與市場震盪
7月22日,招商基金一紙公告宣佈:陸文凱正式增聘爲招商優勢企業混合(代碼:217021)的基金經理,與原基金經理翟相棟共同管理這隻規模81.32億元的基金。
看似常規的人事調整,卻在市場掀起波瀾——這是翟相棟唯一在管的產品,而他剛用三年時間將這隻瀕臨清盤的“迷你基”(規模曾不足4000萬元)推向百億巔峰,2024年規模一度達到了100.17億元。
公告發布後,投資者敏銳嗅到異常。行業慣例顯示,“先增聘共管、再卸任”是基金經理離任前的標準流程,如中歐基金丘棟榮、景順長城鮑無可離任前均如此操作。
據報道,翟相棟後續將卸任其在管的相關產品,職業生涯下一程或是私募。
對此,招商基金迴應,基金經理變更是公司基於整體投研團隊長遠規劃、資源的高效優化配置及產品管理的切實需求做出的正常調整。
翟相棟:草根逆襲者與他的“翻倍基”神話
翟相棟的崛起是公募行業的傳奇樣本。這位TMT研究員出身的基金經理,履歷並無顯赫光環:從券商研究員到私募投研,2020年加入招商基金後甚至任職於固收部門。
轉機始於2022年4月,他接手招商優勢企業混合後徹底重塑基金:
業績爆發:2023年收益27.25%,2024年達30.16%,截至7月22日,2025年年內再取19.05%回報;任職三年時間,任職回報達115.81%,年化回報26.84%,同類排名第5;
規模躍遷:管理資產從4000萬元飆升至2024年末的100.17億元,24年年報顯示,機構持有佔比達69%,成爲招商基金權益門面的支柱;
打法鮮明:以“高賠率配置策略”捕捉TMT、軍工等高成長賽道,在港股互聯網龍頭低位加倉、高位減持的操作中展現靈活交易能力。
然而神話背後暗藏裂痕。2025年二季報顯示,該基金規模驟降20億元至81.32億,部分投資者已提前贖回,似是對變局的預感。
招商基金的困局:人事地震與信任危機
翟相棟的潛在離場,是招商基金系統性動盪的縮影。據wind數據顯示,近一年公司已有5位基金經理離職,包括固收頂流馬龍、權益名將賈成東等核心人物。與之形成反差的是,近一年新聘基金經理達22人,遠超行業平均的3.80人——這種“新人換老將”策略被質疑削弱投研穩定性。
在此背景下,招商優勢企業作爲少數績優產品,其人事變動牽動着投資者最後的信任神經。新任總經理鍾文嶽雖強調“夯實投研底蘊”,但平臺型團隊的建設顯然未能抵消明星流失的衝擊。
正如晨星中國孫珩所言:“‘奔私’讓基金經理從打工人轉變爲掌舵者,這種吸引力難以抵擋。”但對投資者而言,明星光環褪去後,平臺實力與策略延續性纔是資產安全的真正屏障。
投資者的抉擇——去留之間的理性座標
基金公告發布後,招商優勢企業混合的討論區涌現基民留言:“看到增聘就知道要換人了”。
陸文凱的接任面臨雙重挑戰:他擅長的“均值迴歸”策略與翟相棟的“高賠率成長”風格雖有行業重合,但前者更強調均衡分散與逆向佈局。當激進增長遭遇穩健迴歸,基金原有的進攻性是否存續?答案需時間檢驗。
公募基金的真正課題,或許不是阻止人才流向私募,而是構建不依賴個人的投研體系。當招商基金將陸文凱推向前臺時,承諾“保持策略延續性”,但市場更期待看到:那些曾被明星經理拯救的“迷你基”,能否在團隊化運作中延續傳奇?
基金淨值曲線終會穿越人事更迭的波瀾,但投資者需要的,始終是那條持續向上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