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多就壓力爆棚!柯文哲出現「社交焦慮」 醫揭背後3大原因
▲民衆黨前主席柯文哲。(圖/記者徐文彬攝)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民衆黨前主席柯文哲妻子陳佩琪在臉書發文透露柯文哲「很怕見到人羣,人一多就感受莫名壓力」,引發關注。對此,專業身心科醫師楊聰財指出,臨牀上這是很常出現的狀況,特別是在經歷長期隔離、高壓或創傷性事件之後,從臨牀角度來看,「人太久沒接觸人羣害怕人羣」的狀況,很可能與3大心理健康議題有關。
陳佩琪在臉書寫道,先生被關到全身是病,精神萎靡,出來這一個月,他常跟我說直到現在他還是很怕見到人羣,人一多就感受莫名壓力,到了拱天宮,遇到大批支持者要求留影合照,他一時沒法適應人羣,又受到監控中心的關切,本安排在那附近用餐的,後來飯也不吃了,相也不照了, 趕緊離開海邊打道回到市區內。
針對柯文哲的狀況,楊聰財直言,很可能與「社交焦慮現象、特定場所畏懼現象、身心創傷後壓力現象」等心理健康議題有關。
而社交焦慮現象主要發生在長期被監禁的環境中,個體被剝奪了正常的人際互動,對外界刺激的適應能力下降,且羈押的經歷本身可能具有創傷性,使個體對「被關注」或「被評價」產生極度負面的預期。楊聰財說,陳佩琪提到柯文哲「人一多就感受莫名壓力」以及「他常跟我說直到現在他還是很怕見到人羣」非常符合這種焦慮的核心特徵。
至於特定場所畏懼現象,主要是對於身處可能難以逃脫或難以獲得幫助的環境中感到恐懼和焦慮,例如人羣擁擠的地方、開放空間、公共交通工具等。楊聰財說,雖然通常與恐慌現象有關,但個案「人一多就感受莫名壓力」、「一時間沒法適應人羣」、「趕緊離開海邊打道回到市區內」等對特定情境的迴避反應,也可能部分符合「特定場所畏懼現象」的特徵。
身心創傷後壓力現象則是在經歷或目睹極度壓力或創傷事件後,持續出現與事件相關的痛苦記憶、迴避行爲、負面情緒和過度警覺等症狀。
楊聰財指出,以柯文哲的狀況來說,長期被羈押、身體疾病、精神委靡、以及在被「監控中心關切」後產生的強烈壓力感和迴避行爲,都顯示出個案可能存在高度警覺(Hypervigilance)和迴避(Avoidance)的創傷反應,對人羣的害怕可能源於對「不安全」或「被控制」情境的連結。
楊聰財表示,這類狀況可透過心理和藥物治療,例如認知重建、暴露療法、放鬆技巧與專念,生活上也要確保充足睡眠、獲得家人、朋友或支持團體的理解與陪伴,不要獨自面對恐懼,也可在專業人士或信任的人陪同下,從低壓力的社交情境開始,慢慢增加與人羣接觸的頻率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