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跨越規模交付瓶頸?業者指「這個時間點」是關鍵期
不少大陸業者認爲,明年會是人形機器人落地的關鍵一年。對於行業來說,必須要找到一個真正落地的場景,而且該場景是有可複製性,具有一定的規模性。新華社
目前大陸人形機器人已在一定範圍內應用於表演、交互、展廳導覽等場景,然而要進入工廠實現「大規模交付」仍存在瓶頸,距離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尚有差距。不少大陸業者認爲,明年會是人形機器人落地的關鍵一年。對於行業來說,必須要找到一個真正落地的場景,而且該場景是有可複製性,具有一定的規模性。
科創板日報報導,對於人形機器人,優必選副總裁、研究院院長焦繼超焦繼超認爲工業場景應該是率先落地,實現全自主地工作。商業場景今年也有一些真正的應用,除了跳舞、表演外,還包括導覽、4S店、展廳的講解等。
焦繼超指出,明年全尺寸的人形在這些場景裡會有更多的應用。在其他的行業裡, 2到3年之後在工業場景才能泛化到一些更復雜的操作。在商業場景類似酒店服務員的角色,因爲涉及與人打交道的更復雜場景,這個時間點應該是3-5年。家庭場景則涉及到標準問題和安全問題,進入家庭場景能夠作業的人形機器人,至少需要8-10年左右的時間。
一目科技CEO李智強表示,機器人產業正從本體往更細,更難的方向上探索。「今年的趨勢是手的自由度越來越高、越來越靈活。未來將繼續往上游發展,走向更精細化,技術含量更高的方向,最終形成完整的人形機器人產業鏈。」
在李智強看來,現階段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交付仍存在瓶頸,離真正的產業化仍有一段距離。
樂聚智慧董事長冷曉琨則判斷,明年人形機器人在工業領域,將出現採購交付數量過萬的企業。預計在未來五年左右,相關技術將邁過「基本可用」的門檻。「但要真正作爲產品進入到我們身邊的話,可能要奔着十來年的過程,涉及到的標準、安全、隱私一系列問題,要比技術問題複雜棘手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