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更精密!學者指未來兩三年是陸人形機器人機遇期

美華學者指未來兩三年是陸人形機器人機遇期。(新華社)

大陸《環球時報》報導,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8日在北京舉辦,200餘家國內外機器人企業亮相。今年以來,中國國產機器人大規模集體亮相,掀起以人形機器人爲代表的新一輪發展高潮。

長期關注中美人形機器人的美國東北大學教授李嚮明,曾是中國大陸首屆電腦科系大學生,在美國經歷早期IBM大型機轉變成微機過程,也曾親歷移動通信黃金時代,主導推出世界上第一臺觸控式螢幕Linux智慧手機摩托羅拉A760。李嚮明一直處於人工智慧(AI)與機器人融合技術研究前沿,最近剛出版《人形機器人——產業變革、商業機遇與未來趨勢》一書,透過40多個小故事,展示未來10年至30年,人形機器人在教育、養老、醫療等多個場景參與人類生活情形。受訪時,他將思維拉回到30多年前,從實驗室機器人講起,對中美人形機器人產業做深刻對比。

《環時》報導,李嚮明看待中美兩國人形機器人發展水準判斷,今年是人形機器人元年,很難說誰領先。但毫無疑問,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處於世界第一梯隊。

美國在傳統機器人領域深耕30多年,有傳統汽車製造等基礎;在機器人大腦的人工神經網絡等方面領先全球,加之算力充足,優勢明顯。但是中國也不示弱,DeepSeek照樣能夠解決問題。中國也是製造大國,在產業鏈上,包括機械、電子、生物材料等部分具有不可替代優勢。

摩根士丹利近日公佈人形機器人「Humanoid 100」榜單,中國有35家,日本公司連名字都沒有。李嚮明認爲,中美處於人形機器人領先地位,實際上要感謝前期做了大量基礎工作的日本,中美相當於踩在日本的肩膀上發展人形機器人。日本打下很好基礎。但隨着日本工業方向轉向,確實已不復當年。

《環時》報導,特斯拉第三代人形機器人預計今年推出、明年量產、5年內年產100萬臺。李嚮明指出,今年4月去特斯拉德州超級工廠參觀,「擎天柱」已在車尾裝配、電池安裝及檢測等環節參與工作。馬斯克想把「擎天柱」帶往火星,因此測試機器人大腦和肢體協調程度。「擎天柱」是領頭羊,手指靈活度等關鍵指標領先很多廠家。

目前特斯拉機器人量產還需要中國,因爲百分之八九十供應鏈仍在中國。

《環時》報導,李嚮明分析美國人形機器人研究水準指出,包括谷歌、微軟等AI巨頭主要精力放在AI神經網絡研究,想衝刺到AGI(通用人工智慧)這一終極目標,獲得AI霸主地位。普遍認爲可能要兩三年,剩下這最後20%研發路程,進步會越來越慢。而這兩三年,是中國企業千載難逢好機會。目前美國AI巨頭還在「神仙打架」,中國應儘快把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做得更精密,形成不可替代的優勢。

李嚮明認爲,未來人形機器人將是模組化的產業鏈。可以在專賣店詳細選擇機器人外觀、語言、技能等配置下訂單。3天后就運到你家。 人形機器人產業未來也將集成中國製造的大量零組件。而要做成像今天的iPhone或小米手機,至少需要20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