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變任性 執政黨失去社會信任
民進黨長期執政,原本應展現自詡的「韌性」,卻逐漸出現偏差。缺乏自省與調整,使得政策工具和治理模式,均難以與社會快速變化保持一致,這正是其今日執政困境的關鍵。
「韌性」原指組織在面對環境劇變時仍能維持核心功能,並將挑戰化爲契機。但若缺乏檢討與修正,就可能變成行動惰性,喪失迴應新情勢的能力。哈佛教授唐納.薩爾在「成功不墜」一書中提醒,策略、資源、流程、關係與價值若不能動態互補,原本的成功方程式就會變成失敗的原因,今日的民進黨政府確有類似問題。
首先,策略框架成爲「眼罩」。民進黨長期聚焦「抗中保臺」的框架,固然在維持社會共識上有其意義,卻也可能忽略青年低薪、高房價、氣候變遷、資安風險等新興議題。加上派系結構的牽制,政策討論往往受限於既有思維,缺乏新的突破。
其次,資源變成重擔。民進黨早年掌握網路輿論優勢,但隨着世代更替、平臺轉移,在原有溝通模式未完全調整下顯得缺乏彈性,與年輕族羣的互動逐漸減弱。黨內人才培育也傾向於既有派系與資深幹部,資源配置僵化,尤其是公然大肆補助、偏袒特定族羣和利益團體。
昨天傳出的就業安定基金疑被浮濫補助、遭質疑是「奉旨給飯」,即是顯例。
第三,流程陷入例行作業。政黨提名與政策制定程序理應隨情勢持續修正,但在長期執政後反而缺乏競爭與多元意見。例如部分立委在飽受爭議下仍能獲得禮讓參選,或直接由黨中央徵召,卻未經地方討論而引發基層不滿。
第四,關係成爲桎梏。民進黨內的派系互動原本在維持權力平衡上有正面作用,結構過於穩定化卻可能減少跨黨派合作的彈性,也削弱外界對程序公開與公平的期待。
最後,價值流於教條。民進黨強調民主、多元、臺灣主體性,這些價值是其立足之基礎。但若缺乏反思,在實踐上把質疑均視爲與己對立的「雜質」,反而縮減了理性討論空間,也讓不少中間選民與年輕世代感到疏離。
當「韌性」不再卻成爲「任性」,執政黨遂逐漸失去迴應社會需求的能力。民進黨若要重建社會信任,必須讓策略、資源、流程、關係與價值等五要素進行動態調整,亦即策略更開放、資源更公平、流程更透明、關係更互信、價值更自省。
唯有動態調整才能真正展現「韌性」而避免陷入行動惰性,如何維繫「韌性」考驗着民進黨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