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映初心 躬耕奉獻鑄豐碑

(來源:黑龍江新聞網)

轉自:黑龍江新聞網

□本報記者 周姿杉

有這樣一羣默默奉獻的醫者,他們或是在手術檯與生命賽跑的心臟外科專家,或是深耕中醫傳承的消化科帶頭人,或是用超聲探頭守護生命的基層健康使者,或是跨越山海傳遞仁心的援外醫生。從診室到手術檯,從城市醫院到雪域高原,從龍江大地到非洲異國,他們以“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書寫着醫者的責任與擔當。

2025年8月19日,中國醫師節如約而至,讓我們一同走近這羣可敬的人民生命健康的守護者,傾聽他們在診室、病房、手術檯前後的真實故事。

清晨五點半,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手術室亮起燈光。謝寶棟換上手術服說:“我不敢說我是每天第一個到手術室的科主任,可我敢說我是每天全醫院前三個進入手術室的主任。”作爲黑龍江省唯一具備心臟移植資質的主刀醫生,他曾連續40小時奮戰在手術檯,爲主動脈夾層患者搶回生機,同事們送他“心外鐵人”的稱號。“患者把心臟交給你,就是把整條命託過來了。”他的聲音不高,卻蘊含千鈞重量。

談及技術突破,謝寶棟的語調裡透着自豪。他主刀完成30餘例心臟移植手術(包括東北三省首例跨血型心臟移植術,黑龍江省年齡最小的供體心臟移植術),心臟移植數量質量爲黑龍江省內最高;自主成功開展黑龍江省首例人工心臟植入手術,填補黑龍江省空白,目前已成功完成25例(東北地區數量最多),完成北中國區首例雙心室人工心臟植入術,術後患者恢復健康,迴歸正常生活。“全主動脈置換術我們單組醫生12小時就能完成,患者術後恢復得很好。”但他更看重如何爲患者減輕經濟壓力,“我常想,怎樣讓患者花最少的錢,得到最好的治療。”這份初心,讓他在每次手術方案設計時都反覆推敲,力求精準高效。

“學生可以犯錯,但不能重複犯錯。”他從不厲聲批評,而是像慈父般引導學生。學生常說:“謝老師不僅教技術,更教我們如何做人。”他創造機會讓年輕人獨立操刀,自己則在旁默默守護。如今,他培養的青年醫生已成爲科室骨幹,將這份醫者仁心薪火相傳。

從精湛醫術到崇高師德,謝寶棟始終踐行“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的信條。他常說:“我願用畢生所學服務患者,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這句承諾,化作他日復一日的堅守。

“醫生或許平凡,但必須成爲患者的希望。”作爲我省血管超聲領域的領軍者,哈爾濱市第二醫院副院長許祥麗用十八年光陰詮釋着這句話的重量。2010年,她率先引入“腦頸部血管一體化超聲檢查”技術,填補了省內技術空白,僅院內就惠及十餘萬患者。“當時黑龍江腦卒中致死致殘率居高不下,這項技術能讓患者在早期被精準篩查,”她指着牆上的技術圖譜說,“我們不僅要治病,更要搶在疾病前面。”如今,在她的帶領下,哈爾濱市二院超聲科已成爲國家級培訓基地,她主導的基層培訓班更讓這項技術在龍江大地生根發芽。

2016年,作爲哈爾濱唯一援藏超聲醫生,許祥麗帶着設備走遍仁布縣8鄉1鎮。“高原反應讓每次擡手都像負重,可看到牧民騎着馬翻山來檢查,就忘了頭痛。”在許祥麗返回前,仁布縣委縣政府爲她獻上了寫着“萬里天路不畏險,雪域高原送真情”的錦旗。現在,她仍舊和當地醫院密切聯繫,義務爲當地醫院進行遠程疑難病會診工作。

在診室裡,許祥麗的“較真兒”出了名,超聲儀器每天運轉超12小時,機器旁總有聽診器、小手電和記錄本,檢查時不僅看圖像,更要問病史、觸診、聽診,隨訪患者超4000例。一位隨訪十幾年的患者感慨:“做超聲能這麼細緻,還科普知識,太讓人踏實了。”如今,她的“名醫工作室”紮根依蘭縣醫院,讓優質資源下沉基層。

“機器是冷的,但醫生的心必須熱。”許祥麗說。從填補技術空白到紮根基層,從雪域高原到鄉鎮村屯,她用超聲探頭丈量着醫者的廣度,用仁心丈量着生命的厚度。

初見王海強時,他剛結束一臺持續3小時的內鏡手術,這位集“黑龍江省最美醫生”“青年名中醫”等多項榮譽於一身的專家,談起自己一手籌建的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二科,眼神裡滿是熱忱:“中醫的生命力在於臨牀,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老祖宗的智慧在新時代煥發活力。”

2023年3月,王海強接下籌建消化二科的重任。“當時只有一間空蕩蕩的診室,連基本的診療設備都要從零添置。”他帶着團隊白天跑審批、調設備,晚上研究科室發展規劃,僅用一週就實現開科接診。如今兩年已過,科室年收治患者超2000人次。零投訴記錄的背後,是“四個心”服務準則的堅守:對患者的關心、查體時的細心、溝通時的熱心、解答疑問的耐心。牆上掛滿的錦旗裡,有患者手寫的“妙手回春”,更有“醫德高尚”的真摯讚譽。

“中醫不是慢郎中,在疑難病症上更要敢啃硬骨頭。”王海強在中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肝硬化等領域深耕多年,2024年斬獲醫院“中醫特色優勢貢獻獎”。在他看來,中西醫結合是突破瓶頸的關鍵:“我們既用腸鏡精準診斷,也用鍼灸、中藥灌腸等中醫療法增效,去年兩項中醫新技術分獲省中醫藥科技一、二等獎,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王海強的帶領下,消化二科不僅成爲患者信賴的“脾胃守護者”,更成爲培養中醫人才的重要陣地。談及未來,王海強表示:“我們這代人要做的,就是讓更多患者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中醫服務,讓中醫藥事業在龍江大地上薪火相傳,這是責任,更是使命。”

“每讓一隻眼睛重見光明,就會有更多人知道中國醫生的無私。”這是黑龍江省眼科醫院門診部副主任周榮奎在援助毛里塔尼亞期間最深的感觸。“中國醫生,謝謝!”在毛里塔尼亞,這句話周榮奎聽了無數次。2018年至2022年,他作爲第33批援毛醫療隊成員,在條件艱苦的非洲大地完成1200餘臺眼科手術,接診患者萬餘人次,被當地百姓稱爲“帶來光明的中國人”。

毛里塔尼亞日照強、醫療條件落後,許多兒童因白內障失明,家庭貧困讓他們只能負擔一次手術。按國內標準,雙眼手術需分次進行,但周榮奎深知當地困境,反覆研究方案,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爲患兒一次性完成雙眼手術,既節省費用,又避免二次奔波。“看到他們重見光明後綻放的笑容,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周榮奎說。

除了“輸血”,周榮奎更注重“造血”。他發現當地醫生仍在使用已被淘汰的白內障大切口手術,便主動帶教,從新術式操作到器械維護手把手教學,爲毛方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讓光明持續傳遞。因其貢獻,他獲毛里塔尼亞國家二級騎士勳章。

跨越山海的不僅是醫術,更是醫者的仁心。在毛里塔尼亞國際眼科年會上,周榮奎與多國專家同臺研討,用紮實的理論和臨牀經驗展現中國醫療水平;他兩次組織“光明行”活動,深入古城文化節爲民衆義診,讓中國醫療隊的善意傳遍沙漠綠洲。“我們不僅要治病,更要讓世界看到中國醫生的擔當。”周榮奎通過一次次診療實踐,架起中非醫療合作的橋樑,讓“中國方案”在非洲落地生根,被評爲“全國援外醫療工作先進個人”。

這些來自龍江大地的醫者榜樣,用專業與擔當守護生命的尊嚴,用仁心與大愛託舉健康的希望,以仁心護生命,爲健康龍江建設書寫着永不褪色的醫者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