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貪婪 讓臺灣成掠奪之島
和山光電場涉嫌違法開發,山頭遭剷平露出地表黃土,引發居民憂心水土流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七月丹娜絲颱風過後,接連豪雨不斷,山區土石崩落,平地水患成災,連臺積電嘉義先進封裝廠也難倖免淹水。這是近幾十年來常見災難,外界常歸責於極端氣候變遷,要求更多的治水經費。其實,主因來自人類的貪婪,加上政府失能。
回顧民國七十年北區區域計劃實施後,財團在汐止及新店山坡地大興土木開發住宅社區,其餘縣市也透過土地整體開發,作爲旅館、度假村、寺廟及產業園區,且多爲最高使用強度。違法寺廟、工廠、民宿及露營場更遍佈全臺,山坡地與農地成本低,成爲主要掠奪對象。
人類的貪婪,導致具有滯洪灌溉的埤塘大量消失,涌泉也不見了。坡地超限開發,失去涵養水土功能,豪雨滾滾濁流,造成水庫淤積降低容量,河牀升高以致河水很快溢堤,再多的治水經費,也無法解決「掠奪之島」的險境。
民國七十一年筆者的碩士論文涉及坡地利用,當時閱讀某篇專題談到,中橫公路兩旁坡地種植的蘋果,外部社會成本是蘋果售價的十倍。這個數據是作者以德基水庫的建造成本,因爲淤積降低容量及使用壽命縮短的概估。經過四十餘年,只見以經濟發展爲導向,不斷擴大開發範圍,卻未見過任何有關對生態環境的衝擊,及外部成本的量化評估。而當前所謂的環評,則有其侷限性。
民國一○二年齊柏林拍攝的「看見臺灣」紀錄片,曾引起廣泛關注,但很快又被遺忘。前年有媒體以「手機河與晶圓山 掠奪之島」爲封面主題,探討產業爭地,國家帶頭掀國土浩劫,鏟山、爭水、種電不種糧成日常。水土流失,絲毫不給山頭、土地、河川些許喘息空間。
探討這個問題很沉痛,因爲在選票至上的環境裡,許多違法樣態可以就地合法,生態靠邊站;然後,違法受到鼓勵又擴大種種型態,直到大自然再度反噬;略爲清醒後,又淹沒在權力競逐洪流中。
興闢硬體建設,這類看得見的工程,討人喜歡;維護自然環境、落實土地使用管制,是看不見的工程,卻能留給後代子孫生存空間。但,人類無止境地貪婪,恐怕是遙遠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