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打造虎航三冠王奇蹟 陳漢銘接任華航總經理

內定華航總經理陳漢銘。(資料照)

臺灣虎航董事長陳漢銘有望接任華航總經理,很多人對他的質疑可能是:「一個子公司的董事長,憑什麼來接華航?」但卻可能忽略了,陳漢銘是在疫情最嚴峻時,接下虎航董事長的重任,但虎航不僅沒倒,更在他的親力親爲下,如今已是航空四雄的「股價王、獲利王、年終王」,頂着「三冠王」的經營實力,是其能更上層樓主因。

陳漢銘2020年3月接任臺灣虎航董事長,原本外界都認爲,在華航的羽翼下,這絕對是個爽缺。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他接任就碰到新冠疫情,前後3年,營運近乎停擺,原本想說是隻無憂無慮的小老虎,一夕間彷彿也得了新冠,沒死只剩半條命。

對陳漢銘來說,就因爲不怕被說門外漢,更敢放手一搏。疫情期間,他寫了30多封信件穩定軍心,希望把虎航的底氣留住,趁着無法出航時,着手飛機的汰舊換新、買下虎航品牌商標權、更就此跨進資本市場,疫情反而讓虎航的轉骨工程加速。

陳漢銘做了三件事,讓虎航「在地化、品牌化、差異化」。在地化是最困難的,茲因臺灣虎航的前身就是欣豐虎航的臺灣版,從航網規劃到系統建置都很「新」,卻也遭遇水土不服的現實,他上任後着手改善網站服務、重新盤點航線,他很清楚身爲低成本航空的最大利基,就是網站(App)要好用,所以一改再改、改到零痛點才甘願。

臺灣虎航開航之初,由於主事者是新加坡人,航線規劃也常以新加坡爲本位,陳漢銘接任後讓臺灣虎航徹底本土化,專攻臺灣人最愛的日本,雖然有人常說這是「日本虎航」,但不能否認的是,當你想要深入探索日本,前進日本二、三線城市,臺灣虎航就是唯一且直覺的選擇,這點「江湖地位」也是在陳漢銘任內建立的。

在欣豐虎航最強的時候,曾在亞洲多國孕育「小虎航」,但隨着疫情肆虐,全世界就剩下臺灣一家虎航,陳漢銘很清楚,如果「虎航」這個招牌握在新加坡人手上,臺灣虎航永遠都是別人的分支,於是他在疫情期間買下Tigerair的品牌商標權,就此將「虎航」收歸臺灣人手上,一來不必再替人打工,二來可以更大膽投資虎航品牌。

現今在提到「虎航」,你一定很清楚地知道他就是來自臺灣的「臺灣虎航」,這點陳漢銘功不可沒。他更導入最夯的IP概念,在機場只要看到虎將,就知道是臺灣虎航,加上臺灣虎航的員工平均年齡低,年輕人懂年輕人,陳漢銘也願意傾聽建議,隨着虎航的年輕工程逐步到位,也就更合年輕客羣的胃,都讓臺灣虎航立於不敗之地。

最重要的是差異化,低成本航空與傳統航空除DNA不同,但有些目標是一致的,如推廣「臺灣味」是所有臺籍航空公司都想做的。陳漢銘利用其人脈,將最涮嘴的鹹酥雞搬上機艙,就算想吃素食也有小小樹食,如今還有林聰明沙鍋魚頭,他以最適合臺灣虎航的姿態,端出夠臺味的產品,毫不費力地做出差異化。

在瞬息萬變的航空市場,十年磨一劍可能太久,陳漢銘以「三年磨一劍」的速度,讓臺灣虎航在疫後不僅虎虎生風,更如虎添翼。如今的臺灣虎航,早已不是隻能靠華航奶水孕育的小老虎,股價居航空股之冠、獲利居同業之冠,年終獎金傲視羣雄,要說在臺灣航空史寫下難以超越歷史,臺灣虎航是個經典,陳漢銘是最重要推手。

接任臺灣虎航董事長前,陳漢銘於2016年就在華航擔任董事,從頭學起,他用熱情展現對航空業的熱情,感動了時任華航董事長謝世謙,讓他去接臺灣虎航董事長,而他所交出的「三冠王」成績,卻也沒讓謝世謙失望。從踏入華航董事會到華航總經理,已有9年時間,如今再用「門外漢」去批評陳漢銘不足以接任大位,恐怕並不公允。

不過,此時接任華航總經理,陳漢銘面對的挑戰恐怕不小。面對全球航空市場逐漸擺脫疫情後「高營收、高獲利、高毛利」的高原期,如何找出新獲利動能,迎戰國內外競爭對手的挑戰,絲豪沒有犯錯空間,加上他的「師傅」謝世謙任內寫下華航獲利高點,這徒弟的表現如何,都會被用放大鏡檢視,陳漢銘恐得更拚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