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痛拋售也賣不了!預售族想認賠出場 卻被建商逼原價解約

全臺預售屋解約潮正席捲,新青安貸款政策激起購屋熱潮,卻因限貸令導致預售市場風險浮現。記者郭政芬/攝影

全臺預售屋解約潮正席捲,新青安貸款政策激起購屋熱潮,卻因限貸令導致預售市場風險浮現,有民衆因擔心明年貸款不足,忍痛低價拋售,卻遭建商拒絕,要求以原價解約回收,或付15%違約金認賠走人。對此,房市專家示警,此將形成消費者受困、建商不賠的失衡制度,讓想「認賠殺出」的民衆進退兩難。

「給別人賺好了!」竹北一名民衆幾年前以每坪42萬購入預售屋,如今行情已漲至58萬,擔心明年貸款成數不足,決定忍痛拋售,找到每坪45萬承接的買家,主動向建商請求協助換約,卻被以「法律不允許」爲由拒絕,即使讓利10萬一坪也無法轉手,最後仍得由建商主導房屋命運。

在新竹也有民衆買預售每坪爲25萬,如今市場已攀升約40多萬,也因擔心交屋時資金壓力過大,他打算以每坪30多萬讓出,未料,也遭建商拒絕辦理換約,建商欲以25萬原價回收,或要求買家支付15%違約金了結。

一家建商迴應指出,全球景氣不佳,營造商正面臨資金週轉緊張,一但客戶貸款不到,建商也有交屋資金延宕風險,更何況預售市場未來恐受餘屋融資壓力影響,房市也將進入至少2年的盤整期,目前業界通常都以原價購回,收取部分違約金是不得已的做法。他也呼籲政府調整打房政策,放寬二戶、三戶嚴格貸款限制,讓民衆能真正貸款,否則會影響交屋和取得現金流的時間。

臺灣房屋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說明,「平均地權條例」自2023年7月起規定,預售屋不得轉讓,除非有特殊情況,購屋者若無法交屋,只能選擇解約。去年8月限貸令上路後,二屋貸款成數限縮至5成、三屋至3成,對已簽約者造成資金落差,許多人面臨貸款不足、現金短缺,只能忍痛退場。

全臺預售屋解約潮席捲,據市調機構591實價登錄統計,今年前5月六都加上新竹縣市預售屋解約量逼近千件,年增率飆上近6成,反映預售屋解約增,下半年恐加劇。從各縣市來看,解約量集中在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

張旭嵐分析,目前選擇解約的購屋族,多屬以下兩類:一是原購屋價格高於現行市價,轉手損失大於違約金,寧願認賠退場;二是限貸令實施後,第二屋以上貸款成數驟降,資金落差難補,只能與建商協商解約脫身。

事實上,這些購屋族除了首購族外,也有即將換屋的民衆或投資買家等。對此,不動產法律專家、消基會委員靳邦忠博士指出,當消費者無力負擔交屋貸款,即便找到具自住需求的買家願意承接,建商仍多以法律限制爲由拒絕換約,僅提供原價解約或收取15%違約金,讓原買方獨自承擔損失。最終,建商不僅穩收違約金,還能再度高價出售原屋,掌控市場話語權,沒有成交「量」就不會有降「價」空間。

靳邦忠從數據來看,他說未來3年將近40萬戶預售屋即將交屋,政府應儘快協助修法,解決現實困境,亦可活絡自住房屋買賣市場。

房市專家示警,形成消費者受困、建商不賠的失衡制度,使想「認賠殺出」的民衆進退兩難。記者郭政芬/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