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數被低估!臺大醫曝罕病XLH病人「骨頭如缺水泥磚牆」 掉牙是症狀

罕見疾病基金會今天與XLH病友聯誼會共同舉辦病友分享會。圖/XLH聯誼會提供

低磷酸鹽佝僂症(XLH)是一種性聯遺傳罕見疾病,爲染色體基因缺陷導致。一般民衆遇骨質疏鬆,可用補鈣、補磷緩解,XLH病友卻無法藉此改善。臺大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表示,基因異常讓XLH病人身體無法「留住磷」,導致病童骨骼發育不全、容易變形,骨頭就像「缺了水泥的磚牆」,易變軟、彎曲。

童怡靖說,XLH病人成人期治療與支持需求不可忽視,當出現以下症狀,就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從小腿彎、X型或O型腿、身高比同齡明顯矮、常有膝蓋、腳踝或腰部疼痛、牙齒琺瑯質脆弱、容易蛀牙或掉牙等。

童怡靖表示,XLH不是單純營養缺乏,而是基因異常造成身體無法留住磷,這會讓骨骼發育不全、容易變形,這種疾病來自X染色體上的PHEX基因缺陷,導致FGF23過度活化,使磷酸鹽從腎臟流失,導致骨頭變軟、彎曲,上最新國際期刊發表診療指引,已有針對病因「單株抗體標靶藥物」,能直接抑制FGF23的過度活性,讓磷留在體內。

馬偕醫院兒童骨科資深主治醫師劉士嘉表示,磷是骨骼的主要成分之一,缺磷會讓骨頭變軟,兒童容易出現O型或X型腿、長不高,成人則常有關節痛、假性骨折或骨軟化,甚至需要助行器,有些病友因疼痛連樓梯都難爬、長時間站立或走遠路都成挑戰,新型治療可讓病友的骨痛感大幅減輕、活動能力提升、能走得更遠,並且能有效減少手術的次數。

罕見疾病基金會今天與XLH病友聯誼會共同舉辦病友分享會。病友聯誼會會長蘇瑞臻說,許多XLH患者的人生,都從一場「長大就會好」誤判開始,有一羣50歲以上、成長於小兒麻痹流行的年代的病友,童年因腿部畸形曾被誤診送至小兒麻痹收容所矯正。出院後直到成年,婚後孩子確診或骨骼再次變形就醫時,才驚覺自身罹患XLH罕病。

目前臺灣通報的XLH患者約156位,他們面臨兩大困境,包括通報數嚴重低估,以及其中約8成爲成人病友,卻缺乏普及的治療認知與支持。蘇瑞臻表示,XLH病友必須與每天的骨痛、牙痛、關節痛爲伍,疾病帶來的骨骼變形和外型差異,造成從小被霸凌、走路困難,甚至工作不穩定,盼政府及社會能提供更多支持,減輕長期治療的經濟負擔,讓所有患者活得更有尊嚴與品質。

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指出,隨着臺灣醫療與藥物選擇日益豐富,基金會將持續作病友後盾,積極關注創新療法引進,爲病友爭取改善生活品質的機會,呼籲社會大衆,給予罕病族羣更多的理解、包容與支持,共創友善共融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