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場倒掛的體驗

人在年輕的時候,沒錢,沒房子,沒車子,荷爾蒙旺盛,什麼都喜歡,慾望很強,卻什麼都無法擁有,缺乏實力,缺乏能力,有理想,有野心,唯獨沒有實現理想的翅膀。

等人到中年,經濟條件稍有改善,卻已經沒有了當初那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看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看什麼都很消沉,以前那些被稱爲理想或野心的東西,現在看來就是個笑話,早已被仍在心中那片堆放雜物的地方讓她肆意變黃。

忽然想起某位知名教授說的一個想法,爲了打破代際傳承所引發的起跑線不公,建議給每個新生人口,從出生到40歲之前,每月發一萬元,以讓他們不必爲生存、爲物質的匱乏而焦慮,不必爲了謀生而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幹而又不得不幹的一些工作,通過這樣的措施,把一些有能力、有天賦或是願意在某一領域長期專研的一些人,從繁重的、低端的、重複性的崗位中解放出來,致力於自己專精的領域長期深耕。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極大地發揮、釋放年輕人的創造力,使國家的經濟充滿活力,而不是爲了每月的房貸發愁,甚至不敢輕易地換工作,哪怕自己不喜歡當前的工作。

看看北歐那些創新創造力很強的國家,無疑都是早早就解放了年輕人,讓他們不再揹負沉重的房貸、車貸,撫養老人的負擔,國家早已爲他們整頓了職場,甚至同時連他們的生活也一起整頓了,爲什麼他們有如此的創造力?因爲他們沒有後顧之憂。

回想當年的自己,從一所爛學校畢業,急急忙忙地投入社會,一年又一年,爲了生存而奔波,從來沒有過長期打算,是自己不想長期打算嗎?

不是的,只要你進了社會,生存就是第一要務,活着纔是最重要的任務,其他都是次要。

以至於自己花了太多的時間和功夫在這上面,而不管很多工作是否適合自己,是否適合自己的長遠利益,只要給錢給工資就行,就這樣,自己和生存這個惡魔纏鬥了太長時間。

等自己醒悟過來時,已經是人到中年,可那些該走的彎路,一個都沒少走,明白過來,又有什麼用?

我時常在想,我要是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該多好,在有充足的資金的保障之下,不會每個坑都去踩,每個錯誤都去試吧?

這就是起點的不同,導致最後的結局不同。

很贊同教授的那個方法,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