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連發8文 定錨四中全會

中共20屆四中全會即將召開,中央財經委連續8天在《人民日報》發文,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也點出遇到的挑戰。圖爲大陸十一假期尾聲,山東威海成山頭風景區的纜車。(新華社)

大陸十一長假期間,中共黨媒《人民日報》連日刊發「鍾才文」署名文章,持續爲中國經濟信心喊話。其中也羅列出中國當前經濟遇到的困境,包括關稅衝擊、內需不足、地方財政等問題。分析認爲,一系列評論文章旨在爲即將召開的四中全會「統一思想」,並引導各界認清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

「鍾才文」即「中央財經委員會文章」的諧音縮寫,該系列評論文章被歸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的中國經濟專論」欄目之下。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將於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

爬梳近日連續八篇文章,標題依序爲:「從全球視角看新時代中國經濟的跨越與蝶變」、「深刻認識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內在邏輯」、「科學客觀看待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態勢」、「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蘊含重大機遇」、「全面認識把握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中國是全球包容性發展的典範」、「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開放共贏性」、「深入瞭解中國就會堅定相信中國」。

其中在系列文章第三篇,一段內容直陳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和困境。文章稱,「當前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風險挑戰。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上升,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盛行,美國濫施關稅削弱世界經濟增長動能。國內大循環存在卡點堵點,供強需弱特徵較明顯,內需特別是消費增長內生動力不強,物價持續低迷,一些企業經營困難,一些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凸出,一些城市房地產市場在止跌回穩過程中出現波動。」

7日「深入瞭解中國就會堅定相信中國」一文指出,中國企業競爭力來自充分的市場競爭,不存在大範圍、結構性的「產能過剩」,也沒有持續向外輸出「過剩產能」,個別年分貿易順差較大,是中外經濟週期不一致所致,是供求關係調整的結果。

6日「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開放共贏性」文章則強調,中國發展爲世界提供的是巨大機遇,而絕非「衝擊」。批評一些國家內部增長與分配失衡、資本與勞動對立等問題日益凸出,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極端主義愈演愈烈,以此呼籲多邊主義是解決世界面臨困難挑戰的必然選擇,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聯合早報》引述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分析,當前中國內外對經濟發展看法不一,部分聲音可能被視爲不利於四中全會召開氛圍。《人民日報》相關評論旨在統一思想,引導各界認清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並提出宏觀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