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健康科普不能被“醫學演員”誤導

子 川

皮膚科醫生講解脫髮時,臺詞與隔壁疼痛科醫師如出一轍,更弔詭的是,這些獲贊百萬的“權威科普”,可能只是出自“醫學演員”而非專業醫學人士……在某些社交平臺上,一些所謂的“網紅醫生”,有的打着科普的幌子嚇唬病人、推銷“神藥”;有的打着祖傳的旗號,自稱包治百病、無所不能;有的號稱專家權威,擦邊色情、收割流量。

移動互聯網時代,醫生“觸網”科普已成趨勢,但伴隨而來的是一些MCN機構批量包裝“網紅醫生”:專職寫手代筆、跨領域推薦、科普夾帶私貨……無論什麼人,穿白大褂念稿、瞟提詞板、掛購物車鏈接,便能輕鬆蛻變成“網紅醫生”。這些內容往往缺乏科學依據甚至存在誤導性,卻能經過認證打上“權威”標籤,這些行爲不僅違背了健康科普的初衷,也讓公衆難辨真僞,甚至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決策。

亂象背後,商業利益是最大推手。一些MCN機構通過製造虛假的“網紅醫生”IP,吸引大量粉絲關注,進而通過廣告植入、直播帶貨等方式實現商業變現。類似機構篩選醫生時,專業、資歷、案例僅是“包裝紙”,核心指標是配合度與表現力,根本無視科普的目的是普及科學的健康知識,幫助公衆提升健康素養。

流水線打造“網紅醫生”之所以大行其道,離不開短視頻平臺天然偏愛“短平快”推薦機制的推波助瀾。講專業防病治病的視頻可能沒人看,但“三天祛痘”等內容必成爆款。在流量面前,專業的邊界被瓦解。

健康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而健康科普是守護健康的重要防線,絕不容“演員”的褻瀆。

讓健康科普迴歸公益與專業,必須織牢織密三道防線,才能真正守護公衆健康,讓科學的健康知識惠及每一個人。

其一,構築專業屏障,平臺責無旁貸。應組建由多領域醫學專家組成的審覈團隊,對科普內容進行嚴格把關,確保信息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爲確保內容的準確性,平臺應設立跨科室內容審覈機制。例如,禁止心內科醫生講解皮膚科診療方案,反之亦然。

其二,築牢倫理堤壩人人有責。健康科普不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責任的傳遞。醫療機構需明確禁止在職醫生參與帶貨、誇大療效等行爲。醫生的職責是治病救人,而非推銷產品。一旦發現違規行爲,應嚴肅處理,甚至吊銷其執業資格。

其三,加強監管,用好法律利劍。在健康科普的賽道上,法律的約束不可或缺。對於虛構病例、杜撰故事等“僞科普”行爲,必須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從嚴從重進行處罰。以法律和監管的威嚴,嚴厲打擊虛假信息的傳播,保護公衆免受誤導,維護健康科普的公信力,讓健康科普真正成爲守護公衆健康的盾牌。

面對變味的“網紅醫生”,相關部門也加大了打擊和整治力度。國家衛健委近來表態,一些“網紅醫生”的行爲嚴重違反互聯網診療管理和廣告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將加大互聯網健康科普亂象的整治力度。8月1日,中央網信辦、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四部門聯合發文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爲,明確規定:網站平臺應要求“自媒體”賬號對發佈轉發醫療科普信息的真實性、科學性負責,嚴禁無資質賬號生產發佈專業醫療科普內容,嚴禁違規變相發佈廣告。這些舉措爲解決醫療科普亂象提供依據,給醫療科普念好“緊箍咒”。

生命不是兒戲,醫療安全是底線,唯有讓醫療科普迴歸科學,科普才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