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呵護清朗“視界”,劍指惡意營銷
蔣 萌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網信部門持續開展“清朗·整治短視頻領域惡意營銷亂象”專項行動(以下簡稱專項行動),聚焦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指導督促相關平臺從深從細全面排查整治,依法依約處置違法違規賬號,於近日通報第二批典型案例。
惡意營銷“醜態百出”,典型問題令人憤懣。批量編造發佈“全家身患重病”“被家庭拋棄”等同質化不實內容;自導自演“在成都自殺去世,生前遭勒索”等虛假信息;利用AI技術進行“換臉”“換聲”“P圖”,冒用他人身份;發佈大量非正常視角聚焦女性特定部位視頻內容,傳播隱晦色情……爲了獲取流量和利益,相關賬號無底線、無恥感,虛假人設信手拈來,炮製“劇本”光怪陸離,嚴重違背公序良俗,誘導滋生網絡戾氣,公然愚弄善良網友,更由此騙點贊、騙關注、騙錢財,引發強烈公憤。專項行動“利劍出鞘”,依法依約懲處關閉相關賬號,大快人心。
流量是網絡營銷的“源頭活水”,但必須“取之有道”。什麼是“道”?法律法規有底線,公序良俗有標尺,不容“揣着明白裝糊塗”。某些短視頻賬號運營者罔顧法律和道德約束,通過各種虛假、獵奇、刺激性內容引流,這樣是典型的“毒營銷”。其“毒性”表現在,虛假擺拍、低俗惡俗內容與真實質樸、積極向上的社會趨向背道而馳,擾亂正常的網絡傳播秩序;挑動羣體對立、散佈恐慌焦慮,嚴重損害網民權益,侵蝕社會互信根基。“毒營銷”傳播越廣,對社會的傷害越大。對此,是可忍孰不可忍。
主體責任要壓實,平臺作爲不可少。部分短視頻平臺對內容審覈把關不嚴,對惡意營銷行爲“半推半就”,爲後者提供了滋生土壤。專項行動要求,平臺對照整治重點,明確審覈和處置標準,強化重點環節內容管理,健全算法推薦和流量分配規則,暢通舉報渠道。平臺要切實履行社會責任,不斷優化內容審覈機制,加強對創作者的引導和管理,利用技術手段精準識別惡意營銷內容,從源頭阻斷傳播。廣大網民也要提升媒介素養,對惡意營銷內容不點贊、不打賞、不轉發,積極舉報,共同維護清朗的網絡空間。
惡意營銷非一日之寒,整治要久久爲功。更重要的是,全社會都要向短視頻惡意營銷說“不”,攜手鞏固內容健康、充滿正能量的短視頻生態。如此,短視頻行業才能更好滿足羣衆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風清氣正、充滿活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