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研學遊的“冷”與“熱”(人民時評)

張佳瑩

順應消費者需求,進行寓教於樂的差異化設計,提供從“學”到“研”的深層體驗,嚴守貨真價實的誠信規則,持續提升服務品質

這個暑期,研學游出現“冷熱不均”,引發關注。

一邊是“冷”。據報道,有籌備數月的研學營,久久達不到成團人數;曾經很熱門的項目,諮詢量比去年同期下降六成。

一邊是“熱”。在青海,孩子們以闖關形式在遊戲中瞭解盤繡、則柔舞等民俗,感悟傳統文化;在貴州,依託“中國天眼”的特色天文小鎮,青少年可以解鎖“星際穿越”的新奇體驗;在廣東中山,體驗農耕生活的“一日營”每週增加到4期,依舊供不應求……一些研學遊產品亮點紛呈,保持了高熱度。

一“冷”一“熱”,反映市場需求之變,也爲觀察行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小切口。

研學遊市場行情出現分化,關鍵影響因素在於產品品質和消費者體驗。差評不斷,就難免遇冷。比如,遊而不學,走馬觀花,一路拍照打卡;貨不對板,宣傳冊上的專業導師換成身份不明的跟團導遊,管理鬆散;華而不實,以參觀公益開放的博物館、高校等爲主,冠以“研學”之名便大幅擡價。家長希望孩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終卻發現是淺嘗輒止、到此一遊,甚至還存在安全隱患,又怎會情願爲這樣的研學遊買單?

聚焦提質升級,才能贏得好評、贏得市場。研學遊兼具豐富孩子知識、減輕家長負擔的優勢,近年來市場規模迅速擴大。蛋糕越是快速做大,越要回歸研學初心,注重解決問題,共促行業良性發展。無論是解鎖新體驗新玩法,還是聚合“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資源,抑或開闢小衆賽道,受歡迎的研學產品,一定是找準了方向,讓孩子學有所得、遊有所獲。這就需要去僞存真,在打造精品課程上用心,在提升研學實效上用力,助力孩子在遊歷與實踐中增長本領、加快成長。

換個視角看,當下研學遊的“局部降溫”,也不失爲行業發展的新契機。如今,從教育部等多部門發佈《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到旅遊行業標準《研學旅遊服務要求》等實施,制度規則越來越完善。多地治理研學遊亂象,推薦特色研學線路,衆多博物館、科研院所等公共機構加入,高質量供給愈加豐富。研學遊市場正經歷大浪淘沙,更嚴格的監管、更多元的需求、更激烈的競爭,淨化了發展環境,打開了市場新空間,有利於行業加快轉型升級。在這種背景下,誰的創新能力強、服務品質高,誰就能收穫口碑、收穫增量。

把握平衡,讓研學遊產品的商業性與研學教育的公益性更好兼容。自古以來,以腳步丈量天地,在實踐中體悟人生,一直是獲取知識、收穫精神成長的重要途徑。對研學遊而言,遊是載體,研與學纔是目的。順應消費者需求,進行寓教於樂的差異化設計,提供從“學”到“研”的深層體驗,嚴守貨真價實的誠信規則,持續提升服務品質,這樣的研學遊產品纔會受到家長和孩子的青睞,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研學,擁有獨特價值與魅力。經過不斷的淬鍊、淘洗,研學遊行業定能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行穩致遠,更好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