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動開啓“三步走” 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網財經8月30日訊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了“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消費提質、民生福祉、安全治理、全球合作等6大行動,並圍繞模型、數據、算力、應用、開源、人才、政策法規、安全等8個方面強化支撐,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領域各行業廣泛深度融合。

分析人士認爲,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有助於拉動需求增長、加快動能轉換、吸引全球對華投資,助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全體人民共享人工智能發展紅利。

“三步走”目標

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並非一蹴而就,需要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業務複雜度以及行業發展基礎等多方面因素,分步實施、循序漸進。

爲此,《意見》提出了三個階段性目標:第一階段是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6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顯增強,人工智能開放合作體系不斷完善。

“這一階段,強調要在重點領域實現突破性應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主任霍福鵬在29日的發佈會上表示,未來一到兩年,正是人工智能落地的關鍵窗口期,要匯聚全社會資源力量,聚焦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全球合作6大領域,形成發展合力,推動“人工智能+”打開局面,取得實效。

第二階段是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技術普惠和成果共享。霍福鵬表示,這一階段強調人工智能應用的廣度和深度,要實現更全面系統的融合應用,人民羣衆廣泛享受到智能軟硬件帶來的服務,讓人工智能成爲各行業各領域發展的通用引擎。

第三階段是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爲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這一目標對‘人工智能+’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霍福鵬稱。

他表示,總的看,通過設定3個階段性目標,有利於在人工智能技術不確定性與發展確定性之間找到動態平衡點,以更加科學合理的路徑,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落地見效。

“從0到1”與“從1到N”

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以新的科研成果支撐場景應用落地,以新的應用需求牽引技術創新突破,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雙向賦能。

《意見》提出“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驅動的新型科研範式,加速‘從0到1’重大科學發現進程”、“推動人工智能驅動的技術研發、工程實現、產品落地一體化協同發展,加速‘從1到N’技術落地和迭代突破,促進創新成果高效轉化”。

“從0到1是質變,從無到有;從1到N是量變,從有到多。”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人工智能+”科學技術行動將帶來科技領域範式變革,不僅涵蓋從0到1加速科學發現,也包括從1到N創新模式提升效能。

另外,他認爲,“人工智能+”行動不僅提升其研究效率,更在於探索和打造智能向善理論體系。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26日就《意見》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主動構建與人工智能技術演進趨勢相適應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倫理規則等,有助於促進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

賦能千行百業 造福千家萬戶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演進,正從試驗探索邁向價值創造階段,引發經濟社會各領域各行業深刻變革,賦能千行百業、造福千家萬戶。

《意見》提出了“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消費提質”等重點行動,其中多項舉措都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

“‘人工智能+’對總需求的影響重在消費。”李超表示,“人工智能+”通過拓展服務消費新場景和培育產品消費新業態,撬動消費擴容增量,並推動需求結構向體驗化、個性化、情感化消費演進,其對總需求的影響側重於消費側的提質增效,而非投資端主導的擴張路徑;通過快速激活內需市場,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民生福祉方面,他認爲,“人工智能+”重在通過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全面變革,全面打造美好生活。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26日表示,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充分發揮我國數據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備、應用場景廣闊等優勢,加強人工智能與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闢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有助於拉動需求增長、加快動能轉換、吸引全球對華投資,助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全體人民共享人工智能發展紅利。

“未來,隨着‘人工智能+’行動的不斷推進,我們將看到人工智能不僅讓工作更智能、學習更高效、生活更美好、消費更豐富,也讓‘智能’成爲每個家庭生活的組成部分,讓科技成果惠及每一個人。”霍福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