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推動人才戰略重構 銀行校園春招縮量提質

證券時報記者 黃鈺霖

近日,商業銀行陸續發佈2025年春季校園招聘的崗位需求。

證券時報記者梳理髮現,隨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在金融業務場景逐步應用,商業銀行對相關專業人才“求賢若渴”,金融科技、後端算法等崗位層出不窮。業內人士指出,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從戰略規劃走向縱深實踐,人才招聘戰略也精簡提質,培養計劃正不斷細化和提升。

複合型人才更受青睞

當前,各家商業銀行正緊鑼密鼓地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應用落地,“人工智能(AI)”“機器學習”“大數據”等也成爲了銀行招聘場景的高頻詞,科技型人才則是商業銀行校園招聘的“焦點”。

其中,國有大行、股份行等大行搶先部署。以工商銀行爲例,在該行總行業務研發中心發佈的大數據應用崗位中,工作方向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前瞻性研究,承擔數據探索、數據提取、數據分析、數據挖掘與建模等相關工作,將負責工行核心系統研發,推動金融科技創新。

另外,江蘇銀行、北京農商行等多家城農商行也發佈了AI相關的人才招募令。江蘇銀行發佈總行金融科技崗位,爲總行信息科技部或大數據部工作,培養應用開發、創新技術應用研發、大數據及人工智能開發方向的儲備人才,其中“創新技術應用研發”則專職從事分佈式架構、區塊鏈、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方面工作。

總體來看,“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複合型人才成爲商業銀行鍼對校招生培養的重要方向。

以平安銀行2025年春季招聘爲例,該行設置科技專場招聘後端開發崗、算法崗等崗位,爲該行金融科技部儲備數字化專業人才,通過技術能力、金融業務、成長導師輔導等多維培養,打造“金融+科技”雙重屬性的複合型人才。

銀行校園春招縮量提質

截至目前,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四大國有行均已發佈2025年度春季招聘公告。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四大行本次春季招聘規模較上年有所減少。

以農業銀行爲例,根據該行公告,總行、子公司、境內分行等機構本次春季校園招聘規模約爲4500人。“2024年,我們統計其春季校園招聘人數是14557人,相比起來減少了一些。”在東吳教育從事銀行求職輔導的王心告訴證券時報記者。

除了農業銀行,證券時報記者對比中國銀行2024年、2025年發佈的校園春招公告發現,該行本年度校園春招縮招幅度在1000人左右。建設銀行公告顯示,該行2024年度春季招聘需求約爲3700人,2025年則爲2300人,縮減幅度同樣在千人左右。

“智能化、延遲退休、人才儲備充足等原因都會影響春季招聘規模。”王心指出,本次國有大行的春招規模縮減是綜合因素作用所致,以智能化爲例,隨着智能網點建設、移動端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櫃員等櫃面操作崗位需求也在下降。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也表示,櫃員等基礎崗位的減少,與銀行網點的智能化轉型以及業務層面的重心轉移等趨勢有關。中國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銀行業平均電子渠道分流率已高達93.86%。在此背景下,很多銀行進行了網點數據的精簡與收縮,同時網點內部也僅保留少量人工櫃員崗位,將大多數業務遷移至線上或自助設備完成,從而降低了對櫃員等基礎性崗位的需求。

規模雖有所縮減,但銀行也縮短了招聘時間,提高了春季招聘的效率。“華中地區某頭部城商行2025年度春季招聘的簡歷投遞時間只有4天,往年投遞時間都在半個月左右。”王心說。

人才戰略重構進行時

薛洪言表示,此前銀行傾向於招聘具備通用IT技能的人才,比如軟件開發和數據分析專家,但隨着“信創”改造的逐步完成,類似軟件開發和運維等傳統金融科技崗位的招聘規模正在縮減。與此同時,隨着數字化轉型的快速推進和大模型的崛起,銀行對AI、大模型、自然語言處理等前沿技術領域的人才需求快速增長。

“傳統金融業務對人才的能力需求以資源爲主,隨着金融業務的轉型,銀行對人才的需求也會向複合型轉化。”博通諮詢金融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表示,現在“金融+科技”也在向“金融+AI+大數據”細化。

王蓬博認爲,應對當前的業務轉型,銀行的人才戰略也需重構。從底層需求上來說,銀行可以和高校加強合作,通過校企聯動的方式做好早期人才儲備。此外,銀行還可以積極培訓內部員工,“內部轉崗和培養的人才,往往更能快速適應業務推廣和轉型。”

“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AGI)大模型已經成爲銀行業關注的焦點。”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告訴證券時報記者,金融行業擁有大量用戶羣體,積累了海量數據,是大模型應用的優質場景。總體而言,大模型應用將加速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提高數字金融發展效率和質量,是銀行業高度重視的發展方向。

董希淼表示,對所有金融機構而言,在數字技術創新不斷涌現的背景下,如何實現擁抱技術進步和確保金融穩定與安全的平衡,是一大挑戰。“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巨大發展前景,爲塑造產業新業態打開大門,有望形成新質生產力。”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