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獲地方政府高度關注,政策資金集體發力,專家建議區域錯位發展
財聯社2月14日訊(記者 郭鬆嶠)自春節以來,深度求索(DeepSeek)橫空出世,震動全球AI圈。
在近期各地政府會議及領導調研中,人工智能也成爲當之無愧的高頻詞。昨日,浙江省委書記王浩與“杭州六小龍”等相關企業負責人座談;廣東、安徽、廣西等地黨政領導也密集調研人工智能產業,推動人工智能與各領域深度融合,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展現各地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決心。
財聯社記者還注意到,開年以來,地方政府瞄準人工智能產業,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例如廣東省東莞市“一號文”提出到2027年推動15宗以上人工智能企業/產業項目落戶東莞;江蘇省蘇州市將實施人工智能創新應用行動列爲“蘇州智造十大行動”之一,加速推動“場景開放、算力無憂”;福建省廈門市印發《規劃》,明確到2027年,廈門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600億元。
省市領導“扎堆”調研AI
浙江省委書記王浩2月13日下午主持召開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座談會。他強調,要堅持政府有爲、市場有效,以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爲關鍵路徑,加快建設創新浙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浙江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在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上走在前列,爲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提供強勁動力。
座談會上,阿里雲計算、宇樹科技、強腦科技等20家企業、高校、科創平臺和科研院所負責人先後發言,就加強人工智能基礎模型創新、拓展AI應用場景、構建創新互助平臺、優化人才服務政策、打造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等談了自己的想法建議。
不只是浙江,財聯社記者注意到,2025年以來,多地地方黨政領導密集調研人工智能產業,彰顯了各地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決心。
2月10日至11日,廣東省省長王偉中到深圳市福田區、南山區、光明區,深入重大科創平臺、科技創新企業,專題調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工作。王偉中在調研中表示,要按照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要求,培育壯大機器人、人工智能、自動駕駛、低空經濟、生物製造、量子科技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力以赴打造產業新支柱,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安徽省省長王清憲近日主持召開省政府專題會議,研究通通用智能產業發展工作。王清憲對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包括深入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加強通用和垂類大模型研發佈局、迭代升級,提升數據流通開放水平,加快人工智能在科研、工業、醫療、教育等重點領域融合應用。
近年來,廣西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世紀互聯、同方知網、海天瑞聲等人工智能企業加快落地。在廣西的新春第一會上,“人工智能”成爲高頻詞。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剛在會上表示,人工智能時代,廣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後,要以“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力爭在新領域新賽道迎頭趕上。
會議透露,廣西將加快構建以人工智能爲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攜手東盟推進人工智能同步化發展。
具體到廣西南寧市和玉林市,相關領導也展開集中調研。玉林市市長張惠強對該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進行專題調研,先後來到玉柴集團、玉林市人工智能技術協會、中國移動玉林分公司。
南寧市相關領導率隊到五象雲谷智算中心、中國—東盟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單位調研。重慶市在近日舉行的建設“六區一高地”主題新聞發佈會上,提出加快實施AI+科技創新行動,深入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應用示範,積極培育未來醫學、具身機器人、低空經濟、綠色低碳等未來產業。
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告訴財聯社記者,2025 年開年衆多省市領導密集調研人工智能產業,傳遞出要大力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決心,預示着後續會有一系列政策扶持舉措出臺。這些調研對當地人工智能產業政策制定和落地實施有着具體推動作用。
北京以政務數據爲基礎、杭州以電商數據爲依託、深圳則憑藉製造類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旗下“交匯點”客戶端連續發佈三篇文章《DeepSeek爲什麼會出現在杭州?》《爲什麼南京發展不出“杭州六小龍”?》《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麼?》,進而延申開討論城市對於新技術產業的吸引力。
隨後,濟南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愛濟南客戶端發文《杭州“六小龍”出圈,給濟南什麼啓示?》,並提出濟南該向杭州學什麼?
事實上,當前人工智能行業落地進一步加速,各城市加大人工智能投資、爭取人才以及提供政策支持,走出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持續構築競爭優勢。
據國際數據公司IDC和浪潮信息聯合發佈的《2025年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顯示,在城市人工智能算力排行中,北京和杭州依然穩居排名前兩位,上海時隔三年後,重回第三。此外,位居前10的城市是深圳、廣州、南京、成都、濟南、天津、廈門。
根據《報告》,北京自2019年以來持續位列第一。IDC中國副總裁周震剛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整體來看,北京依然排在第一位,這得益北京聚集了大批大模型企業,從芯片到應用廠商、服務商都有很豐富的資源,憑藉其有力的政策支持及勢力強盛的公司,吸引了大批人工智能領域人才,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北京在人工智能算力領域的領先地位。
《報告》認爲,排名第二的杭州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持續創新舉措鞏固了其作爲全國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中心的地位。“杭州通過政策、應用和基礎設施的協同發展,加速經濟數字化轉型,強 化在科技革命中的領先地位,成爲中國人工智能創新的標杆城市。”周震剛說。
周震剛表示,目前各地正依據本地企業應用場景與數據集的具體內容,積極開展與AI的結合工作。例如,北京以政務數據爲基礎、杭州以電商數據爲依託、深圳則憑藉製造類數據,因各城市的數據基礎以及最終用戶應用基礎存在差異,所以它們會立足自身城市的獨特基因與發展趨向,更爲精準地結合AI技術。
東莞“一號文”提出統籌設立規模不少於50億元的人工智能子基金羣
記者還注意到,開年以來,多城競相佈局人工智能產業,出臺各具特色的發展規劃與行動方案。
近日,2025年東莞市政府“一號文“以人工智能+先進製造”爲主題,出臺《關於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賦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推動人工智能和製造業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培育人工智能領域耐心資本方面,東莞“一號文”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計劃:將統籌設立規模不少於50億元的人工智能子基金羣,同時,深度參與國內人工智能企業股權投資或資產併購,到2027年推動15宗以上人工智能企業/產業項目落戶東莞。
蘇州今年也提出全面實施“蘇州智造十大行動”,其中,實施人工智能創新應用行動,加速推動“場景開放、算力無憂”。推進AI+製造業,發揮人工智能+製造業創新應用中心作用,引育工業垂類大模型超100個,實現智算規模達10000PFLOPS。重點推進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設,強化公共算力平臺調度功能,進一步降低算力使用成本。
廈門市也加入了這場人工智能產業的競賽。此前,廈門市數據管理局正式發佈《廈門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2025—2027年)》,《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到2027年,廈門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600億元,人工智能相關企業達到500家。全市算力總規模達到3000P,打造100個示範應用場景,培育10個優秀行業大模型產品。
對於各地如何佈局人工智能產業,支培元提出了差異化發展的策略。他建議,不同地區基於自身優勢打造差異化路徑,東部發達地區科技資源豐富、高校和科研機構衆多,可聚焦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如發展人工智能芯片研發、算法創新等高端領域,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中西部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土地成本較低,可側重於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開發,承接人工智能產業中勞動密集型環節,如數據標註、智能客服等。東北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可圍繞製造業智能化升級,發展工業人工智能,助力傳統制造業轉型。而旅遊資源豐富地區,可探索人工智能在文旅產業的應用,打造智慧旅遊模式,通過發揮自身特色優勢,實現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 。